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褚福靈: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 ——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2018-02-04 17:33:17 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二)可持續的

  如何理解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兩個重要的維度:一個是要做到基金來源可持續,另一個是要做到待遇水平可持續。

  社會保障歸根到底是錢的問題,或者說是基金的問題。要確保社會保障可持續,就必須有穩定的基金來源。如果來源中斷了,社會保障就難以持續了。這裡所說的基金,包括社會保險基金、社會救助基金、社會福利基金等多方面。

  當然,我們不僅要確保社會保障基金有來源,要確保社會保障基金不中斷,還必須要達到一定的保障水平和標准。只有達到一定待遇水平的保障纔算可持續的保障。社會保障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化解民眾遭遇的各種風險。如果提供的待遇水平不能保障基本生活,不能化解相應的風險,社會保障本身就已經屬於不可以持續的了。所以說社會保障可持續應該從基金來源可持續和保障待遇可持續兩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

  以社會保險為例。社會保險的基金主要來自於繳費,包括單位的繳費、勞動者個人的繳費。要確保基金來源的可持續,就必須達到一定的繳費水平,同時各類用人單位和個人也必須有一定的繳費能力。只有有了一定的繳費能力,纔能達到一定的繳費水平;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繳費水平,纔能有一定的基金來源保證;只有有了基金來源的保證,纔能達到相應的待遇水平。因此,我們要找到一個結合點——繳費可負擔與待遇保基本的結合點。

  那麼,我們的制度該怎麼設計?應當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既要使我們能夠負擔得起繳費,又能夠兼顧待遇水平,保障基本生活。未來,更加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應當加強多層次的保障體系的建設,同時逐步建立起社會保險基金的自平衡機制。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財富的不斷增加,我們的保障待遇水平也應不斷提高,但要做到更可持續,還應當建立相應的內在平衡機制。

  所謂的內在平衡機制就是這個制度本身應該是能夠逐步實現其自我平衡,而一旦這個制度本身難以自我平衡的時候,我們還有多層次的保障措施來化解。以養老保險為例。現在,我們為養老保險建立了戰略儲備基金,同時還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基金,也對一些養老保險基金進行安全投資,確保它保值增值。也就是說,我們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確保基金可持續、待遇可持續,確保養老保險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首頁  上一頁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