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光明日報報告文學:好一個大『林子』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
2017-08-07 10:55:30 來源:新華社  作者:王國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風光攝影家姜平則以藝術的視角,丈量著塞罕壩的一草一木,『高低起伏的山崗之間夾雜著一塊塊草場和湖泊,晨曦中耀眼的白樺樹、夕陽下牧歸的牛羊和秋風前短暫的油菜花,構成了塞罕壩典型的地貌特征和美麗的塞外風景。這種自然條件,非常適合攝影創作』。

  他出版的畫冊《風光攝影解析:塞罕壩》,以塞罕壩的風景為例,講述著與風光攝影有關的甲乙丙丁。

  塞罕壩經得住360度全域性的研究與打量,最根本的還是新的生態思想在奠基在涵養。

  塞罕壩之路,是播種綠色之路,亦是捍衛綠色之路,更是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為方向的通往未來之路。

  這就是塞罕壩的『根』。

  一個蓄滿精神能量的『林子』,向著壯闊的天空拔節生長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在塞罕壩林海漫步,眼與耳,身與心,是可以完全托付的,不設防。

  無邊無沿、無窮無盡的綠色,清新、雅潔、恢宏、明亮,令人心安,有著向上的牽引力。

  飲水思源,睹物思人。

  塞罕壩有片『尚海紀念林』。好一個齊整、蔥翠的『林子』,銘刻著以林場首任黨委書記王尚海為代表的創業元勛們的功績。

  林場建設初創時期,困難堆積如山。為了穩定軍心,王尚海一跺腳,從承德舉家遷往壩上。副場長張啟恩,原林業部造林司工程師,北京大學畢業生,硬是說服愛人揮別京城,舉家上壩。

  燕趙大地,再次響起『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歌。

  悲歌一曲唱罷,旋即轉入寂寞。無邊的寂寞,始終是塞罕壩的『敵人』。

  73歲的尹桂芝,18歲時秉持『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的信念,來到塞罕壩,『沒活乾,那就找活兒乾,乾啥還得往前乾』。80歲高齡的『老壩上』張省也說:『當時就看誰能乾。誰能乾就跟誰比。比著乾,得勁!』

  化解白天的寂寞就找活兒乾,安頓晚上的寂寞就人為制造聲響。

  『年輕人沒啥活動,上山參加生產回來,基本上就在宿捨待著,看看書。太悶了,就喊兩聲,亂唱幾句,敲敲洗臉盆子。就這樣。』建場初期的技術員李信說。

  55年了,寂寞依然難以驅除。

  塞罕壩在偏僻地帶設有多處望火樓,一般都是夫妻終年住著,觀察火情,被譽為『森林的眼睛』。

  劉軍和齊淑艷駐守的陰河分場亮兵臺營林區望火樓,是整個塞罕壩林場的制高點。舉目一望,茫茫林海盡收眼底,就專門闢名為『望海樓』。這裡距離林場駐地有一個小時的車程,一路上除了樹,還是樹,偶見一個人影,都讓人心生暖意與欣悅。

  他們的任務就是每15分鍾登高瞭望一次,看看四周是否冒煙了。這份工作,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兩口子生活了11年,『該吵的架都吵完了』。原本性情上就好靜的劉軍,笑起來也是一個『慢動作』。

  實在是『熬得慌』,劉軍看見央視播放著《跟徐湛學國畫》節目,頓時來了興致,『尋思』著那就學畫畫吧。

  初中一年級就輟學了的劉軍,人到中年,給自己找了個愛好。邊學邊畫,邊畫邊學,他感覺沒有那麼難,『你看,畫個松樹枝,拿毛筆往紙上一戳,就出來了』。

  他畫有《賞秋》《一覽眾山小》《春江水暖》《松鼠送福》《長壽圖》《百財聚來圖》,還有一幅,兩只貓咪,瞪大眼睛,豎起耳朵,全神貫注,相互偎依著。劉軍將之喚名《守望》。

首頁  上一頁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