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好一個大『林子』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報告文學)
2017-08-04 13:55:3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國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塞罕壩林場利用道路旁的防火阻隔帶種植土豆、油菜等經濟作物。本報記者馬列攝/光明圖片

  從亮兵臺上俯矙塞罕壩萬畝林海。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灤河源頭濕地。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七星湖假鼠婦草濕地公園的游客。本報記者馬列攝

  【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綠色生活】

  塞罕壩人喜歡說『林子』。

  指著一片小樹林,他們會說,『這個「林子」長的都是雲杉』,或者說,『那個「林子」,是我看著長起來的』。

  他們心目中的『林子』富有彈性,可遠可近,可大可小。

  整個林場,林地面積112萬畝,在塞罕壩人說來,也是個『林子』。比如,他們說,『我們這個「林子」很特別,七月份油菜花開得正好』。

  有意思的是,不少塞罕壩人也被人親切地喊著『林子』。

  司鐵林、李振林、於瑞林、張林、劉慶林、谷慶林、孟慶林、王樹林、楊國林、姜清林、李清林、張清林、李佔林、孫佔林、孫建林、張建林、張玉林、竇寶林、李大林、李鳳林、劉鳳林、陸愛林、穆秀林、鹿德林、吳德林、邵和林、孫有林、閆曉林、張曉林……

  這些塞罕壩人,有的名字裡邊原本就帶有『林』字,來到塞罕壩,成了務林人,延續著與樹木、森林的緣分。有的屬於『林二代』,父輩不約而同地『就地取材』,給他們的名字鑲上這個『林子』的印記。

  同一片『林子』,同一汪綠色,同一個家園。人與樹的關系圖譜,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演變軌跡,中國人環境意識與生態理念的昇華歷程,在塞罕壩這片『林子』裡,彰顯得動人而清晰。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 喜迎黨的十九大

【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