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光明日報報告文學:好一個大『林子』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
2017-08-07 10:55:30 來源:新華社  作者:王國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如今的塞罕壩,森林覆蓋率由林場建立初期的12%增至80%,林木蓄積由33萬立方米增至1012萬立方米,完全稱得上一艘『綠色航母』,一家『綠色銀行』。

  如今的塞罕壩,是一面牆,一面抵御風沙的牆;是一汪海,一汪綠意蔥蘢的海。

  曾經,塞罕壩之美『殆非人力之所能為』。如今,塞罕壩之美『確屬人力之所能為』。是人力,讓塞罕壩奄奄一息。也是人力,讓塞罕壩滿血復活。人與人之間,橫亙著歲月的滄桑,更見證著一個時代的闊步前行。

  一個蘊藏生態思想的『林子』,新時代的年輪更綿密更壯實

  『無邊曠野一棵松,頂天立地傲蒼穹。雷霆或可傷枝葉,壯志何曾動毫分?』來自林業系統的詩人田永芳,對塞罕壩的『功勛樹』一詠三嘆。

  這棵落葉松,記錄了塞罕壩這片茫茫林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生長歷程。樹是有年輪的。歲月的印痕,刻在樹乾一層又一層的同心紋路上,表征著時光進度與人世變遷。而這5年的年輪,必定更綿密更壯實。這5年的年輪,也再度昭示:塞罕壩是有根的塞罕壩,塞罕壩這個『林子』是有根的『林子』。

  這個關乎生態理念、生態思想的『根』,厚植在塞罕壩人的意識深處。

  塞罕壩人太知道,這個『林子』是怎麼來的,意味著什麼。

  當年的人們,對『千裡紅葉連霞飛』的木蘭圍場『巧取豪奪』。毫無節制的索取,引發大自然的瘋狂報復。當塞罕壩人再度靠近時,大自然並不聽從,更不屈服,而是持續地出難題,考驗著人類的耐力與決心。

  1962年,369位塞罕壩人,種下1000畝的樹苗,但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春天又造林1240畝,成活率只提高了3個百分點。

  大自然毫不客氣。塞罕壩人的信心驟然降至冰點。

  1977年10月,一場罕見的『雨?』災害襲擊塞罕壩,受災面積達57萬畝,『一棵3米高的落葉松上,掛著的冰有500斤重』。

  大自然並不想『束手就擒』。

  不足3年時間,大自然再度『偷襲』,讓正處於生長期的樹木遭遇3個多月的乾旱,12.6萬畝的落葉松悲愴地倒下。

  塞罕壩人屢敗屢戰,每一次都重整旗鼓,跟大自然較量、協商。

  人類以善相待,自然敬之以禮。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