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守衛塞罕壩的靈魂——弘揚塞罕壩精神系列談之二
2017-08-05 11:54:4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穿林海,跨雪原,在首都東北部的山海之間,毅然矗立著一道『綠色屏障』。這裡是六月有飛雪、冬季達半年、氣溫極端異常的高嶺,但這裡現在也是『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鳥獸的天堂』。是誰,讓『風沙遮天日,鳥獸無棲處』的荒原舊貌換了新顏?是誰,賦予了松濤澎湃、碧波百萬頃的現代化機械林場以新的生命與活力?

  是他們,塞罕壩人,三代林場人。從50多年前奮然上林場的369名開拓者,到如今近2000人的守業者,三代林場人死守共和國賦予的使命和『硬任務』,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代代守護一個綠色的夢想,代代孕育一個綠色的傳奇。有人曾問當時放棄高考、19歲上壩的陳彥嫻是否後悔,她毫不猶豫地說『不』,因為『這裡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這裡有我的青春,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陳彥嫻說出的,不僅是她自己的心聲,也是代代林場人的心聲。

  都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但信心從來都是自己給的。剛上林場那兩年,面對每年8%的成活率,林場人不甘心,30天馬蹄坑大會戰扭轉了頹勢;70年代接連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片松林被摧毀,林場人不甘心,收拾好殘局越戰越勇,兩年後超額完成國家派給的任務。

  如果說,剛上林場時,茫茫雪原上紅松窪裡挺立的『一棵松』是信心之源——因為這棵聳立了三四百年的松樹至少說明了栽樹成功的一點點可能性。50多年過去,林場人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松』。總是那麼的不屈、那麼的挺拔,縱使周遭環境惡劣,永遠保持生的欲望和活下去的信心。從一棵松到一片松海,對於忠於使命、艱苦付出的人,時間終會給予他們應得的獎賞。

  惡劣的自然環境打不倒林場人,『燒腦』的技術及管理難題同樣打不倒林場人。50多年間,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林場發展條件的轉換,林場人也無縫切換發展主題,在傳承創業初期寶貴精神的同時,也為塞罕壩精神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犧牲與奉獻、艱苦與奮斗,塞罕壩人為這些被刻板認為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詞語,賦予了新的內涵和定義;『科學求實、綠色發展』,塞罕壩集50多年之不懈努力造就的『生態文明建設范例』,也為這兩個從未來走近的詞做出了生動的詮釋與注腳。

  從茫茫荒原到松濤百萬頃,幾乎每個人都會感慨塞罕壩的變化之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這都是半個多世紀的點點小變化匯聚而成的。時間是公平的,但時間也是吝嗇的,沒有那麼一股子勁兒,沒有那麼一捧子心,50多年的『死磕』和『較真』,還真不是一件易事。那個綠色的夢,早已化成塞罕壩人生命和信念的一部分,守護夢,也守護塞罕壩的靈與魂。這裡是他們夢想開始的地方,也將是下一個夢想開始的地方……

責任編輯:遲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