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年,與建場初期10年相比,塞罕壩及周邊地區年均無霜期增加12天,年均降水量增加50毫米,大風日數減少30天。大自然調整了區域的小氣候,給塞罕壩人回贈一份大禮。
從報復到相持再到友好,大自然與塞罕壩人之間,演繹著人類與自然關系的變奏曲。大自然與塞罕壩人攜手相告:人類與環境有且只有友好相處,真正『姐妹情深』『哥倆好』,纔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維,不是沒有給塞罕壩人以衝擊。種樹嘛,就應該『吃樹』;綠色嘛,大致來說就是窮困、落後、封閉的代名詞;過日子嘛,就應該發『大工資』,過『大生活』。再說,塞罕壩的森林資源總價值超過200億元,是有揮霍資本的。但塞罕壩人還是決然地把這些想法摁住了。
由於氣候條件限制,塞罕壩的樹,每年的生長期滿打滿算,也就兩個月左右。塞罕壩的樹在休眠,塞罕壩的人在思想上卻放棄『貓冬』。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引領著塞罕壩人步子邁得更穩,走得更遠。
茫茫林海緘默無聲,卻以偉力橕起一片新的天。
『這幾年,越來越感覺,花草樹木,空氣、水和綠色的地位上來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千層板分場場長於士濤說。
『我總結,乾林業的,就是要看天吃飯,看老天爺的臉色。我們做事,做到什麼份上,老天爺說了算。人還是要老實點,別老想著跟大自然對著乾。』塞罕壩北曼甸分場場長張利民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塞罕壩人在林場顯著的位置,立起一塊塊標語牌,誓言要把囑托牢記在心。
『生命與綠色擁抱,人類與自然共存。』『人人愛護環境,環境呵護人人。』『人類靠環境生存,環境靠人類保護。』『保護環境是責任,愛護環境是美德。』『用汗水美化青山,用愛心締造家園。』『你的呵護,使我美麗。』『讓人類在大自然愉快徜徉,讓鳥兒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追求綠色時尚,擁抱綠色生活。』這些標語牌,散落在塞罕壩林場的各個角落。
呵護自然,保護環境,塞罕壩人站在前列。
『大家都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這個「涼」可不是那麼好「乘」的,是要「打雷」的。』80後於士濤是個『新壩上』,已經成為林場中堅力量的他,越來越懂得前輩嘴邊的『三分造,七分管』的分量。
這個『林子』是塞罕壩人的命。保護好這個『林子』,是塞罕壩人靈魂深處的第一位訴求。
保護保護保護,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保護保護保護,他們對誘惑不聞不顧。保護保護保護,他們在行動上領先一步。
塞罕壩有個七星湖,群山環抱的100萬平方米的濕地范圍,分布著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天然湖泊,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
不少人忽略了這個七星湖全稱為『七星湖假鼠婦草濕地公園』。
陳智卿介紹說,假鼠婦草常見於海拔1100米以下,而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七星湖濕地公園長勢良好,實屬罕見,富有科考和觀賞價值。
於是,塞罕壩人懷著敬意,以一種草的名義,為一個景區命名。
草是有生命的,樹也一樣。生命之物總是要患病的。如何給森林治病,塞罕壩人自有路數。
林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國志鋒介紹說,對於森林病蟲害防治,塞罕壩有個總體原則:能森林自控的,不人為乾預;能小范圍控制的,不擴大面積防治;能采取天敵、物理防治的,不用化學藥劑。
『目的就是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護非防控對象,促進森林形成自控機制,維護生態平衡。』國志鋒的意思是,『林子』能自行解決的,就讓它自己動手。
對於防火的事,塞罕壩人則是牢牢握在手裡,一刻也不撒手,『森林如萬寶藏,資源財富裡面藏。若是防火不為重,定是富土變窮壤』。
林場防火辦主任吳松告知,塞罕壩林場防火的考核辦法是定量的,采取的是『百分制』,每一分都是落地的,很明確,可操作。
比如,隨機抽查發現護林員的巡更系統手機人為損壞或者丟失了,每部扣0.1分;防火宣傳專用廣播設備損壞了,無法使用,扣1分;護林防火緊要期,各分林場主管領導如果不接聽電話,每次扣0.5分;專業撲火隊員的單兵裝備,包括撲火服、頭盔、手套、撲火靴、挎包、水壺、毛巾、風鏡、急救包、手電筒,缺少一件扣0.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