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創新模式『多多農園』落地雲南,792名『直過民族』貧困戶將成首批『新農商』
2019-04-22 09:42:00 來源: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跨越百年的源頭革命

  保山有百年咖啡種植史,?僳族對於咖啡的認識始於70年前。1932年,村民胡三作為唯一會說漢語的?僳族族人,被英國傳教士帶到上海接受培訓,回鄉後,他帶回了兩樣東西,一是基督教,另一是咖啡豆。

  ▲90歲的?僳族老人交蒙阿鳳(?僳語音譯)在屋外揚咖啡,一年四季圍繞咖啡勞作已成為當地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下山之前,?僳族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遷徙後,種植咖啡成了族群首先掌握的謀生技藝。作為中國唯一種植咖啡的直過民族,身處咖啡供應鏈底端的?僳族咖農們,和整個雲南咖啡產業一起,經歷了多年的隨波沈浮。

  雲南佔據中國近99%的咖啡產量,但國際份額僅為1.7%,主要為星巴克、雀巢、麥氏、卡夫等國際品牌供貨,未形成高認知度自有品牌。

  雲南多種植小粒咖啡,品種優良,但走進任何一家咖啡店,摩卡、藍山、卡布奇諾甚至越南咖啡都排在前列,雲南咖啡即便出現,往往也是最便宜的價格。而更多的雲南咖啡豆,只能作為速溶咖啡的原料,以最低的市場價格賣出。

  ▲好山好水就有好的出產,在叢崗村,當地人喜歡用自家的咖啡加上野生掛蜜調在一起飲用。

  『雲南咖啡難題是多原因的共同結果。』雲南熱經所專家胡發廣表示:『雲南咖啡以小農戶種植為主,標准化程度低、自身抗風險弱,與市場嚴重脫節,在國際收購方面前,咖農們沒有任何話語權,常年遭低於國際期貨市場價格的壓價;國際高端咖啡的定價權在紐約、倫敦和東京交易所,雲南咖啡只能和巴西、哥倫比亞、印尼等大規模咖啡園進行價格競爭,在成本上毫無競爭力。造成這些的主要原因,是國內未形成「內產內銷」的穩定機制,也沒有市佔率足夠大的自主品牌。』

  近年來,國際咖啡豆價格一路下跌,由226美分/磅跌至不足100美分/磅。由於利益有限,叢崗村的咖農們在生產周期無心管控,導致咖啡豆先天養分不足;後期采摘時,又為了省事紅綠果一把捋,以至於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不符合收購商的標准——勉強合格的拿去做速溶咖啡,其餘則全是廢果。

  惡性循環之下,叢崗村的咖啡樹遭大量砍伐,青壯年成批外出打工。

  『咖啡行業利潤率充足,只是和咖農無關。如果現有鏈條不打破,雲南咖農不可能靠種植致富。』胡發廣表示。

  據金融數據研究服務平臺JingData測算,整個咖啡產業鏈中,上游種植環節生豆的價值貢獻約為17.1元/公斤,中游深加工環節烘焙豆的價值貢獻約為83元/公斤,下游流通環節的價值則暴增至1567元/公斤,三個環節利益分配佔比分別為1%,6%和93%,提供土地、人力以及咖啡豆的上游環節,幾乎成了免費勞動力。

  近年來,國內咖啡消費市場增長迅猛,全世界每年增長大概在0.2%,中國近十年都在15%以上,趨勢則是從基礎消費在向精品昇級。但胡發廣認為:對於國內咖啡產業而言,這種增長並非完全利好,如果產業鏈條不變,中國市場的增長,最終成就的都是國際品牌。『拋開烘焙和精品咖啡不談,就連無門檻的速溶咖啡都存在明顯的供需錯位:雲南的咖啡原料在大量出口,而國內咖啡速溶粉卻在大量進口。』

  拼多多平臺的數據,從側面印證了胡廣發的觀點。2018年6月至12月,平臺咖啡類產品的訂單量增幅超過1000%,年輕用戶對於咖啡消費的需求增速遠超其他類目。其中,雀巢的單店GMV環比增速在150%以上,而國產品牌價格低一半,增速卻明顯不及國際品牌。

  為了扭轉現有局面,拼多多農貨團隊聯合產業和農業專家商討了多種模式,最終確定了利益引導、高維突破(精品種植)、品牌致勝的三步走戰略。這場源頭變革的目標,是對生產要素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讓農戶成為利益的核心。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