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參加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活動。這是習近平在少先隊入隊儀式上,為新少先隊員系上紅領巾鞠鵬攝/本刊
基層最是察民心
6月下旬的冀中平原一片蔥蘢。《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時隔兩年多再次來到河北省肅寧縣梁村鎮張莊村。這是創新『四個覆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的發源地。
2009年以前,張莊村是遠近出名的『難管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打架斗毆、盜竊成風,村級組織幾近癱瘓。
『一盤散沙』給肅寧農村基層治理帶來嚴峻挑戰——民心散了。村民自治由於多種原因異化成了『村官自治』,『半截子民主』,導致乾群矛盾多發;經濟發展緩慢,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任務越來越難;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弱化,不作為、亂作為幾近常態;農村社會內部蘊藏著不少隱形矛盾『爆炸點』,自我化解能力越來越弱;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後,面對著大部分農民富不起來的窘境。
人類的進步程度,要看一個社會的組織治理能力高低,科學的組織能力越強,發展潛力就會越高,文明發達程度就會越強。反之,就是一盤散沙。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春輝回憶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維穩壓力大增,肅寧各級乾部產生了必須解決好農村基層治理的強烈願望。2009年,張莊村等三個村成了群眾性平安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農村經合組織、基層黨組織『四個全覆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試點工作,探索收獲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
如今在肅寧,『讓農民自己幫自己、自己管自己』成了一種基層治理理念,村一級建立起綜合治理工作站,站長由村支書兼任;每40到60戶農戶設一綜合治理小區,每10戶設一綜合治理小組,小區長、小組長由村民直接選舉黨員或威信高的人擔任。各村設立515人的巡防隊,群眾性平安組織實現全覆蓋。
農村社會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小了,農民成了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主體,群眾中蘊藏的能量被激發出來。原來鄰裡之間、村民之間發生的一些矛盾糾紛沒人管,往往越積越多、越積越大。現在。通過小區長、小組長這些黨員和威信高的農村『能人』做工作,好多矛盾不用村、鄉出面,第一時間就在群眾中化解了。
如今在肅寧,村民代表大會不再是擺設,凡事關本村發展的重要事項,都由村代會做出決議後,由村委會執行。在實現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全覆蓋的過程中,黨的有效領導貫穿始終。
如今在肅寧,正通過農村經合組織的全覆蓋,解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帶領農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橋』與『船』的問題。
如今在肅寧,基層黨組織實現全覆蓋,全縣打破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置黨組織的傳統模式,把黨支部和黨小組建到經濟組織、民主組織和社會綜合治理組織中,黨的領導拓展到了農村各個領域。
一批有本事、懂經營、會管理、群眾認可的鄉村『能人』被調動起來『為黨所用』,優秀者成了發展黨員的培養對象。他們還把發展農村黨員的『推選權』交給村民代表,老百姓普遍不認同的,村乾部說了也不算。
肅寧『四個覆蓋』模式,立足的就是解決由誰來組織群眾的問題,從制度設計上提出了怎樣組織群眾的可行路徑。7年來,肅寧縣農村治安案件下降了49%,刑事案件下降了36%,農村信訪量下降了72%;全縣農村經合組織從最初的142家增加到2016年的624家,農業產業化率達到79.7%。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5711元增加到11638元,六年翻了一番多。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全省綜合排名由2011年的第19位上昇到2014年的第6位,躋身全省前十強。
2011年7月,習近平同志獲悉肅寧改革詳情後,對『四個覆蓋』作了一段批示,『把分散的農民重新組織起來,是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推進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肅寧縣推進「四個覆蓋」進一步健全了農村基層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服務群眾的組織體系,對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效果也不錯,值得總結推廣。』
事實上,新世紀後,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大江南北湧現出了一批基層治理創新,其中比較典型的,包括浙江的『後陳經驗』、貴州的『塘約道路』等等。這些創新之所以成功,最突出的共同特點,都是重拾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