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承載民心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2016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乾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提醒臺下的乾部們。

5月3日,習近平來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與師生熱情握手李學仁攝/本刊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潘維感慨道,『執政黨為民治國理政的根本,在於了解和回應基層百姓的訴求。如果喪失了紮根基層理解群眾疾苦的能力,就會喪失動員和組織人民的能力,也就會喪失主導政府宏觀政策的政治方向。』
古今中外,基層百姓的訴求往往都是『小事』。當下,就有商住混合、違章建築、物業管理、垃圾處理、噪音擾民、佔道停車、求醫就讀等等諸多『小事』。這些『小事』久拖不決就會變成『大事』,民心就會出走。
2016年歲末,隆冬已至,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專題研究了6個民生『小事』:北方地區怎樣實現冬季清潔取暖,在群眾溫暖過冬的同時讓霧霾天少一些?垃圾分類制度如何纔能有效推行,讓垃圾圍城的現象少一點?農村禽畜養殖廢棄物如何實現資源化處理,推動一場能源革命?養老院的服務質量如何提高,讓2億多老年人頤養天年,讓他們的子女後顧無懮?住房租賃和房地產市場怎樣規范發展,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食品安全如何監管,讓『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2016年4月26日上午,習近平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滬乾線運管中心同科研人員交談李濤攝/本刊
這些『都是大事,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把這六件『小事』置於如此高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人民訴求全面昇級的時代,百姓的小事就是國家的大事,人民的期盼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針』。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民生的痛點作為改革的著力點、發展的落腳點,把人民的獲得感作為改革含金量的刻度表和試金石。
人們看到,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環保改革、司法體制改革,這些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密集出臺,環環相扣,回應的都是人民的期盼。與民便利、為民讓利,改革紅利不斷轉化為民生利好。
在新發展理念的牽引下,民生的『昇級版』工程和百姓的『幸福感』程度相得益彰、積極呼應。這印證著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的執政理念,兌現著『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的堅定承諾,彰顯著『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