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焦點要聞滾動**
搜 索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
2017-08-20 23:19:41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建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4月19日,習近平在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公用碼頭親切看望在現場作業的工人鞠鵬攝/本刊

  『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乾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的這『兩個牢牢把握』,就是我們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面對即將到來的十九大,全黨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一步步實現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確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前進。

  『以人民為中心』宗旨不變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談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基於當時中國社會主義建設43年和改革開放13年的歷史實踐,這36個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與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概括產生了驚人的回響: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就是要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是要真正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從而使每個人獲得全面發展和自由。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這個論斷再次印證,中國共產黨人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對馬克思主義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繼承和發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促進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廣西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教授黃錫富說,『這意味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宗旨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70多年前的1942年,毛澤東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告誡全黨:『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無論是革命年代『陝北人民用小米哺育了革命政權』、『江淮人民用獨輪小車推出淮海戰役的勝利』,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從『一窮二白』迅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並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獲得最廣大人民群眾支持擁護並取得勝利的實例。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歷史標志。從『解決溫飽』到『小康水平』,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近40年來從未動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以人民為中心』置於治國理政思想的最核心,明確提出,把『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准』。

  十八屆三中全會非常鮮明地指出,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屆四中全會非常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屆五中全會非常鮮明地全面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在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粑

  人們不會忘記,2013年3月17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剛履新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向臺下2900多位人大代表發出的深情而莊嚴的承諾:

  『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全面從嚴治黨,強調『關鍵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