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表:表3:中國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稅率及國際比較(%)新華社發
美國所主張的『公平貿易』和『對等開放』,否定各國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和優勢產業的客觀差異,無視發展中國家發展權,勢必會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產業造成衝擊,造成更大范圍的不公平,最終也不利於美國企業擴大國際市場,分享發展中國家發展機遇。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國際上有的人認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佔了便宜,其他國家吃了虧。事實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低成本勞動力、土地等資源與國際資本、技術相結合,迅速形成巨大生產能力,推動了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發展,促進了世界經濟增長。在此期間,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持續擴大,規模從2001年468.8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363.2億美元,年均增長6.9%,跨國公司分享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機遇。與此同時,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在環境、產業調整等方面承擔了較大成本。
(三)不應違背契約精神指責中國進行強制技術轉讓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外國企業為了拓展新興市場、節約生產支出、實現規模效益和延長技術獲利時間,主動與中國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訂立契約合同,把產能和訂單向中國轉移,這完全是基於商業利益的企業自願行為。不能因為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就把原本雙方自願的交易活動歪曲為強制技術轉讓,這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是對契約精神的背棄。
中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合作過程中發生的技術轉移,源自發達國家企業出於利益最大化考慮的主動技術轉讓及產業轉移。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表明,任何一種產品都會因新技術的應用而經歷一個由盛到衰的生命周期。跨國公司在努力開發新技術的同時,需要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已落後或是標准化了的技術,以延長依靠舊技術獲取利潤的時間,並為新技術研發應用騰出空間和要素資源,也間接分擔研發成本,技術轉讓和許可是常用的商業合作模式。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微軟、英特爾、高通、寶潔、通用電氣、朗訊等美國公司相繼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目的是更好適應和開發中國市場。多年來美國在華企業通過技術轉讓與許可獲得了巨額利益回報,是技術合作的最大受益者。
在中外企業合作中,中國政府沒有強制要求外商投資企業轉讓技術的政策和做法。中外企業技術合作和其他經貿合作完全是基於自願原則實施的契約行為,雙方企業都從中獲得了實際利益。一般來說,外國企業技術收入有三種模式:(1)一次性轉讓,可以按轉讓價結算,也可以折價入股;(2)銷售的設備、零部件或產品中,包括技術收入;(3)技術許可,收取許可費。比如,當一家具有技術優勢的外國企業銷售設備給中國企業,中國企業由於不掌握設備的某些技術,需要長期多次購買設備提供方的技術服務和零部件,在此情況下,中國企業願意以一次性付費的方式向外方購買部分技術。這種技術轉讓要求,屬於企業在成本效益核算基礎上的正常議價談判,無論分次支付技術費還是一次性支付技術費,都是國際商業技術交易中常見的做法。美國政府將外商投資企業通過訂立商業合同與中國企業建立伙伴關系、轉讓或許可其技術、共同在中國市場上獲得商業回報的自願合作行為稱為『強制技術轉讓』,完全是對事實的歪曲。
除此之外,中國在某些領域的股權合作符合中國的國際義務、各國慣例和實踐,不能被混淆為『強制技術轉讓』。而且,近幾年中國對外商投資的股權限制不斷放開,外國企業自由選擇權不斷擴大(專欄2)。在此過程中,中外企業股權合作仍然不斷深化,完全是雙方基於商業原因的自由選擇。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