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區的多媒體展示很受歡迎
互動陳設自然也不可少,一圈小孩,往往就是它們的『指示牌』。家長唯一要擔心的,就是管好孩子,別起衝突。對了,還有就是別讓小孩子被會扭脖子、會嗷嗷叫的巨型恐龍嚇到。會動的恐龍不稀奇,但一半揭開顯示骨骼、內髒的設計還是頗具匠心的。
科普活動也大大強化。我在舊館參加知識問答時,印象中場地只是哺乳綱陳列後面的一小塊空地。而在新館裡有專門的活動教室,甚至有『挖化石』的模擬活動。流動講解車雖然定時出現,不是誰都知道,但還是要感謝志願者組成了另一道風景。

化石教室一角
近期不幸在車禍中遇難的鍾揚教授,就曾多次在自然博物館和科技館舉行講座。也是看了自然博物館人員的回憶文章,我纔知道『每一塊圖文版,都是鍾揚老師精心付出的成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絕對值得一讀。
如今的自然博物館,每天都門庭若市,一些劇場的預約券稍晚些就領不到了。火爆的景象,正是上海科普文教工作跨越式發展的體現。市政府的重視與投入,學者的傾力支持,以及科普觀念和博物館技術本身的發展,都是自然博物館新館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
上海最近又開工新建了一批文教設施,比如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浦東美術館、程十發美術館、宛平劇場、世博文化公園等,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則在國慶期間投入試運營,上海的博物館大家庭再添一員。看起來,上海的腳步不會停下。
自然博物館是科普發展的印記,我們每個參觀者也是。與十幾、二十幾年前相比,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科普,頻頻帶著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參觀,如果沒有長期堅持的科普文教,很難想象會形成這樣的家長群體。
熱愛科學的民眾是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一。以2010年為基期100分起計,2016年上海的科技創新指數達到了224.9分的新高,而且是近年漲幅最大的,不斷培養這樣的民眾,是上海未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方向。
我也帶兒子去了多次自然博物館新館,他樂此不疲,有時還主動提出要去,相信在他心裡已經和我當年一樣,埋下了科學的種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