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岑少宇】
這兩年,『一出國,就愛國』成了網絡上的流行語之一。其實,不走出國門『對比』,也能發現無數改革的印記。超算、量子科技、航空航天等等履有突破;殲-20、運-20、航母等給國人帶來無數驚喜;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這貼近生活、改造生活的『新四大發明』,更是盡人皆知。
在這『新四大發明』之外,日常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時候的上海,石庫門經常在暴雨後積水,甚至能漫過套鞋,現在已經見不到這樣的景象;生煤爐、倒馬桶也早就成為歷史;公交車擁擠緩慢,在我的印象中,鄰區的公園都是遙遠的存在,現在地鐵已經四通八達……
不過,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一座博物館的變遷。
上海自然博物館舊址在延安東路260號,原華商紗布交易所,據說是上海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建築。現在它已經不怎麼起眼了,但在兒時的我看來,還是很有氣勢的。
攀上高高的樓梯,進入大廳,鎮館之寶馬門溪龍化石的衝擊力,誰能抵擋?周圍一圈陳設,簡明清晰地闡述了生物的進化史;樓上的生物標本,則分門別類,提供了整個生物界的框架,同時夾雜著一些在當時看來較為新奇的陳列,介紹分類學之外的知識,比如燈光標識的洄游路線、兔子對冬夏環境的適應等等。

很遺憾此前沒有怎麼拍照,後來發現sonicbbs的網友lihao771拍了一批,就收藏了下來,在此借用一下,本圖為馬門溪龍
正是在自然博物館,我第一次知道了馬與象進化,知道最大的魚類是鯨鯊,認識了矛尾魚這樣的活化石——有多少人和我一樣,被身旁突然出現的矛尾魚標本嚇過一跳?

鯨鯊,也來自lihao771
自然博物館還搞過一些科普活動,我就曾在知識問答中得過獎——《上海的保護鳥類》。這是我最珍視的科普書之一。
父親帶我去了至少二十來次自然博物館,打開了生物學的大門。像我這樣從自然博物館受益頗豐的人,一定還有很多很多。
後來展館也有所改進,比如在古屍廳之外,又建了關於人類演化的展廳。但總體而言,變化不大,隨著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舊館已經漸漸落伍了。
成年後,我還去過兩次自然博物館,不得不感嘆門庭冷落。整棟大樓都空蕩蕩的,訪客寥寥。雖然我可以更自在地參觀,沒有絲毫打擾,但總覺得有些遺憾,也擔懮自然博物館未來的前景。
現在我們當然知道了,那樣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2001年,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式並入上海科技館,不久就決定遷建新館。新館同樣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區,但面積遠比舊館大,建築設計精妙,與周圍的靜安雕塑公園渾然一體。光從位置、外觀上,就可見上海市對這一文教項目的重視。
在舊館裡,馬門溪龍『頂天立地』,但在新館裡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因為這裡有更大的世界:

新館中的馬門溪龍,新館照片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增加了一個大廳的地質內容、一個大廳的上海自然、半個廳的宇宙學等等,人類的演化也更加突出人與自然的關系,物種演化成了壯觀的『生命長河』,化石展覽突出生物群的概念,有些兩棲類爬行類則有了活體陳列。臨時展覽、特別展覽的頻率也高於舊館。

今年7月的特展
有些陳列更是頗有藝術性,相信去過的人,都會對整牆的角、不斷閃爍的鳥綱分類、從天花板垂下的層層堅果、排列整齊的昆蟲海螺等留下印象。
多媒體的應用不負眾望,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准,短片凝集了許多專家的智慧,畫面細膩,復原了古生物的形態與環境。多處大型劇場也有上佳的觀影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