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似乎越來越多的人在餐桌上開始抱怨海(河)鮮不鮮了,說養殖的不如『純天然』的……真的是不鮮了嗎?
在沒做雙盲測試的情況下,鮮與不鮮只是說說,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不鮮了,不如說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過程太快了,大家吃膩了。
試想,如果一年只吃個三五回魚,誰會抱怨不鮮?如今哪怕我一天三頓都吃魚,別人也不會說什麼。
那麼,中國人的餐桌上什麼時候開始多了一條魚了呢?有人也許會說『自古以來』,然而,全國多數地方的普通人都吃上魚,不過是近三十四年的事情。

每年大閘蟹季節,這張『解放前窮人吃大閘蟹度日』的老照片都會在網上出現。不過這張美國攝影師沃特·阿魯法特(Walter Arrufat)攝於上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只是記錄了上海一名小男孩正在吃螃蟹,是不是大閘蟹先不說,以圖中的穿著和家什,絕不是當時的貧困家庭。
『過去皇上吃的就是這東西』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有一個『魚刺事件』。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雙水村田海民夫妻辦起養魚場,給了全村每家幾條魚,引起『轟動』——村裡絕大部分人沒吃過魚,認為『過去皇上吃的就是這東西』,有些人家沒來,因為不敢吃這面目猙獰的怪物。
即使是現在,到東部沿海上學的中西部學生,如果之前沒見過,他們第一次見到螃蟹、海蝦時,表情也很有趣。
怎麼烹飪這幾條魚難倒了全村的家庭主婦。有的被這『怪東西』嚇得不敢動刀,只好讓男人上手,男人們又幾乎用了殺牛的勇氣來對付。至於做法,除了蒸煮紅燒,還有在魚外面糊上泥巴放在爐灶裡用火灰燒的;有的竟然不知去魚鱗、挖內髒,裡裡外外一點不剩都吃了……最嚴重的是,當天不知有多少人的喉嚨上紮了魚刺!後來,一個有經驗的人——年輕時他在太原鋼廠當過幾年工人吃過幾次魚——提議大家回去用醋軟化魚刺。
《平凡的世界》的原型是陝西省的農村,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80年代。這個有點兒荒誕的小喜劇揭示了一個現在看來難以想象的事實:直到80年代,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大多數地方,如果不是生活在河邊湖邊,幾乎沒有吃過魚。

傳統劇目《打漁殺家》講述的是英雄蕭恩(阮小七隱居易名)父女反抗漁霸的斗爭故事
或許有人會對此嗤之以鼻。的確,一提起中國,人們的印象就是『地大物博』,而漁業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行業,在我國源遠流長。中國自然條件優越,歷史傳統悠久,經驗技術豐富,你這個結論未免太誇張了。
實際情況是,古代權貴之家或許可做到『膾不厭細』,但對於沒生活在水邊的民眾來說,魚就代表『山珍海味』,在無法養魚的條件下——不是說從河湖抓魚回來養大,而是指從魚苗養成魚——水產品跟絕大多數人是絕緣的。
近代以來到解放前,由於三座大山的長期壓迫,水產業更是奄奄一息,除了極少數,廣大貧苦漁民掙紮在生死線上,內陸漁民有說法『魚兒出水養三家,湖霸、魚行和漁家』,沿海漁民則有『漁民頭上三把刀,魚行、稅捐和強盜』。
到1949年,全國水產總產量只有45萬噸,當時全國人口達『四萬萬五千萬』,也就是每年人均吃魚2斤,考慮到當時的保鮮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中位數是極低的。
新中國成立後,戰爭的創傷迅速被醫治好,水產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很快就超過戰前最高年(1936)產量150萬噸,1957年更達到346萬噸。毛澤東主席曾預言『三山六水一分田,農業大有可為』。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政治、政策、技術等種種原因,水產業沒有取得長足的發展,『吃魚難』的呼聲迭起。 『吃魚難』最終驚動了中央,水產業後來成為全行業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