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變:改變思維方式創新發明解決技術難題
110kV多回同塔線路檢修是困擾國內帶電作業的難題。當時廈門地區超過90%的110千伏鐵塔都是雙回路架設的,這種架設方式走廊窄、塔基佔地面積小,安全距離小,如果進行高壓線路檢修,就必須停電,這樣不僅影響居民的正常用電生活,而且也會造成經濟效益的損失。
2007年,陳國信作為110千伏雙回同塔線路帶電作業課題的項目負責人,不分晝夜的思考,多年工作以來他養成了一個習慣,遇到技術難題就會非常專注,甚至連走路吃飯睡覺都在想辦法解決。
陳國信說:『他很奇怪,自己閉著眼睛躺在床上,可以想像出鐵塔上的整個畫面,甚至連鐵塔上的每個零件都能清晰浮現。他在腦海裡一遍又一遍地模擬著該如何操作,甚至操作之後對周圍造成何種影響,他都想得清清楚楚。』經過一遍遍模擬操作和多年經驗,他利用棍子橕開導線擴大操作距離的方法,最終使110千伏雙回同塔線路鐵塔帶電作業的安全距離增加了60厘米,實現了在不斷電的情況下進行線路檢修,解決了國內帶電作業的難題。
陳國信還算過一筆賬,停電一個小時,就要少供電10萬度電,每度電按5毛錢計算,就要損失5萬元。從社會經濟效益來講,一度電可以創造37元的效益,這樣停電一個小時就要損失370萬元。在22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中,一相導線中通常有兩根導線,在夏天大負荷運行中會出現粘合,不僅會引起線路損耗增加、對附近無線電通訊形成乾擾,而且會出現鞭擊,嚴重時出現導線斷股、甚至斷線的事故。
之前在220千伏輸電線路上安裝的垂直雙分裂導線間隔棒一直是采用停電檢修的辦法。若要帶電操作,就要想辦法控制兩條導線之間的距離。陳國信沒什麼頭緒,直到某天午後散步,當時陳國信的家門口正在改造『鐵路文化公園』,汽車無法進入,施工隊就做了個四輪小車沿著廢棄的鐵軌前行,方便運輸施工材料。看到這裡,他突然有了靈感:兩條導線,就像兩條鐵軌,彼此間平行延伸,如果設計一個工具——在一支可固定長度的支橕棒的兩頭,安上可滾動的輪子勾住導線,既能控制導線間的距離,又能在導線間自由滑動。就這樣,由這個靈感而產生的工具被制作出來並在不斷完善中成功被運用,不僅解決了帶電作業技術難題,還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
陳國信還當過『雕花工』,它利用胡蘿卜雕刻出工具模型,解決了帶電斷接引線工具加工的難題,這件事還被國資委拍成視頻,第三季的『一線故事』——《胡蘿卜的秘密》,視頻榮獲兩項大獎:中國建設者十大故事、金牌人氣獎。
陳國信喜歡觀察、喜歡思考、喜歡研究,他的腦袋裡有很多新奇想法,由陳國信負責或主要參與的20多項技術攻關,有5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9項獲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他從一名學徒工成長為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正是因為他擁有勇於創新、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