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陳國信:創效1個億,一切源於想變、能變、求變

他實現了海拔500米以下高度的500千伏輸變電線路,帶電作業安全距離由3.6米縮短為3.2米,這一安全距離被正式編入國網公司《電力安全工作規程》中;他利用自身的經驗並通過不斷的實踐,使110千伏雙回同塔線路鐵塔帶電作業的安全距離增加了60厘米,實現了在不斷電的情況下進行線路檢修,解決了國內帶電作業的難題。
他就是陳國信,1992年從廈門技工學校畢業進入國網廈門供電公司工作,他曾擔任運檢部帶電班班員、安全員、副班長、班長,現任國網廈門供電公司運檢中心帶電班班長,高級技師。
陳國信在廈門輸電網工作一乾就是24年。24年來,他憑借紮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和高超技能多次解決帶電作業技術難題,獲得5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取得39項國家專利、27項實用新型專利,為國家創造近1個億的經濟效益,有的發明填補了國內空白。
在談到攻克技術難關時,陳國信說:『那一刻特別興奮,那種幸福感無可替代。』陳國信說他一直在挑戰,挑戰高壓、挑戰自己,他的挑戰用三個字概括,就是:變、變、變。
一變:改變常規用實際操作驗證理論
2000年,廈門第一條500kV超高壓輸電線路投產,若采用傳統帶電作業方法無法達到現行《電力安全工作規程》的要求。當時國內有專家提出可以將500千伏線路安全距離由3.6米改為3.2米,雖然在理論上可行,但當時並沒有實際的操作經驗來驗證。
陳國信主動挑起重擔,帶著攻克小組翻閱大量文獻資料,並向國內資深的帶電專家請教,了解相關科學實驗數據,不斷調整操作方案和風險評估。這短短的0.4米,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反復試驗和野外現場模擬,500kV線路ZB塔中相小塔窗帶電作業技術難題終於被攻克,這項成果的應用產生了3450萬元的經濟效益,如今,這一安全距離被正式編入國網公司《電力安全工作規程》中,上面清楚地標明:『在海拔500米以下高度的500千伏輸變電線路,帶電作業安全距離為3.2米。』
24年堅守與付出,陳國信在困難與挑戰中練就了一身技藝,也擁有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技能,自身成纔的同時也帶領身邊的伙伴們一起進步。
從2001年開始,他利用業餘時間,把創新思維、工作經驗和管理方法融為一體,編制了課件,並積極開展『人人是老師、個個是學生』的互幫互學活動,創建了多種培養方式,十五年以來,班組多名成員取得許多成就。
2012年,陳國信技能大師工作室被授予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陳國信把工作室打造成創新、學習、交流的載體平臺,創建了一個點子培育出四個成果的『4N法則』和創新智慧庫,定期開展創新點子搜集、評估和科研立項,解決了電網帶電作業上的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