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提供優質生態產品,本身就是金山銀山
塞罕壩森林的生態價值是木材價值的39.5倍,每年產生超百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塞罕壩森林資源的總價值,已達約200億元
放眼整個華北,塞罕壩以及周邊承德、張家口的大片綠水青山,為京津冀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厚重而堅實的保障。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述,科學闡述了自然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樹,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至關重要,有了樹和森林,土地、山川、河流以及人類纔能生機盎然,生生不息。
塞罕壩七星湖,在100萬平方米的濕地范圍內,分布著7個天然湖泊,空中俯矙,形如天上的北斗七星。現在,七星湖已有些名不副實,變成了『八星湖』。塞罕壩林場職工劉靜笑著說:『這幾年,森林植被增加了,林子更綠了,降水增多了,七星湖濕地的面積也擴大了。2015年左右,這裡新冒出來一個水泡子。』
『山上多栽樹,等於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一片林,就是一個蓄水池。塞罕壩是灤河、遼河兩大水系的發源地之一,其中灤河是京津的水源,七星湖的水流向灤河,潤澤京津。塞罕壩每年為灤河、遼河下游地區涵養水源、淨化水質達1.37億立方米。
『華北綠寶石』,塞罕壩實至名歸!
她阻擊了『沙魔』。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築起了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
她淨化了空氣。森林是地球之肺,一棵樹,就是一臺制氧機。塞罕壩的森林每年可產生氧氣55萬噸,可供近200萬人呼吸一年。森林中『空氣維生素』負氧離子的含量,最高達每立方厘米8.5萬個。
她調節了氣候。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及周邊區域小氣候得到有效改善,無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年均大風日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
她庇佑了生物。『布谷,布谷……』清晨一開窗,布谷鳥和昆蟲的鳴叫聲就撲面而來。如今,塞罕壩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棲息著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魚類32種、昆蟲660種、植物62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47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9種。
她還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了重要貢獻。這片森林每年可吸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75萬噸以上。對於氣候變暖日益嚴重、高溫熱浪頻繁襲來的世界,這座由中國人的雙手長期艱苦營造的綠色長城,彌足珍貴。
『塞罕壩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生態區位,處於內蒙古高原到華北山地的過渡地帶,是多條河流的源頭,阻擋北邊風沙南侵,對於其南面的京津唐地區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學及生態學專家沈國舫強調,『塞罕壩的這一大片百萬畝森林,不僅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而且大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成為碳匯庫,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具有重要意義。』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中國林科院評估結果顯示,塞罕壩森林的生態價值,是木材價值的39.5倍;森林生態系統每年產生超百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據測算,塞罕壩森林資源的總價值,目前已經達到約200億元。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這片綠色,早已向承德伸展。在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的示范帶動下,承德市加速推進造林綠化,全市森林面積達336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時的5.8%提昇到現在的56.7%,增長了9倍,成為華北最綠的地區。承德市委書記周仲明說:『華北唯一一個不缺水的城市,是承德。承德一年產生水資源量達37.6億立方米,流向京津的界面出水量達22億立方米。弘揚塞罕壩精神,對承德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這片綠色,早已向河北鋪開。作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家口塞北、承德豐寧千松壩、圍場御道口等地大力植樹造林,阻擋風沙南下進犯華北。在首都正北方,形成了一道寬約30公裡、長約360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構築起更為牢固的京津冀生態防護林體系。河北省的森林覆蓋率,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8%增加到現在的32%,防沙治沙重點區域內的張家口、承德兩市,由沙塵暴加強區轉變為阻滯區。
塞罕壩的生態,雖然恢復生機,依然非常脆弱。
走在林中、山間,『豆包地』的地質結構,時常清晰呈現在我們眼前:上面是花草樹木,下面是薄薄一層黑土,黑土之下,就是石質山地或黃沙。土壤貧瘠,一旦破壞,『豆包』就會『露餡』,生態就會惡化。走在一些植被覆蓋的沙丘之上,我們小心翼翼,生怕一腳踩下,就可能毀綠起沙……
草木無言,行走在塞罕壩,這裡的一草一木卻提醒我們: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人們應該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傾力保護綠水青山,築牢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山水不語,行走在塞罕壩,這裡的一山一水卻告訴我們:綠水青山是優質的生態產品,本身就是金山銀山。她正如人們理想中的金山銀山一樣無比貴重,需要更多的關愛和珍惜!
7月下旬,凌晨時分,晨曦微露,七星湖已然聚集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游人,人們共同期待壯觀一刻。『出來啦,出來啦!』四點多鍾,太陽從東方的青山上微微探出了頭,大家歡呼雀躍。一輪紅日緩緩上昇,明媚光芒灑向大地。
一代接一代的塞罕壩人,造林,護林,營林,愛林,贏得了光明的今天和未來。
為了這綠水青山,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塞罕壩人植綠荒原,有的因公殉職,有的終生殘疾,『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他們在高原荒漠營造浩瀚林海,用忠誠和執著凝結出了『忠於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創造了『沙地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奇跡。
共和國不會忘記,老一輩人篳路藍縷、伏冰臥雪、可歌可泣的創業歷程。
共和國不會忘記,新一代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綠色發展的接續傳承。
共和國不會忘記,曾經滄桑的塞罕壩恢復成為『美麗高嶺』,為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生動范例。
歷史的如椽巨筆,為新中國留下了『塞罕壩』這段充滿正能量的記錄,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中國綠』。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深綠,淺綠,墨綠,嫩綠,油綠……塞罕壩的綠,詩意盎然,靈動飄逸,讓人遐思無限;塞罕壩的綠,生機勃發,活力四射,浸潤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