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郭祥
林海蒼翠連綿,松樹咬定青山,綠草如茵鋪展,野花芬芳斗艷……盛夏酷暑時節,我們從北京驅車向北400多公裡,來到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心,頓時靜了、醉了。
置身茫茫林海,很難想象,半個多世紀前,這裡還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僻苦寒之地。五十五載寒來暑往,一代代塞罕壩人忠於使命,艱苦奮斗,久久為功,在極其惡劣的生態環境中,營造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今天的塞罕壩,是林的海洋、河的源頭、花的世界、鳥的樂園、盛夏避暑的天堂、攝影家流連忘返的地方。
從衛星雲圖上看塞罕壩112萬畝人工防護林,這一片深綠,就像一只展開雙翅的雄鷹,牢牢扼守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這萬頃林海,和河北承德、張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連成一體,築起一道綠色長城,成為京津冀和華北地區的風沙屏障、水源衛士。
在國家的重要生態區位上,塞罕壩人肩扛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跡,鑄造了一個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范例,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生動寫照。
償還生態歷史欠賬,創造人間綠色奇跡
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一代代塞罕壩人頑強地紮下根來,種下一棵棵落葉松、樟子松、雲杉幼苗,種下恢復綠水青山、創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塞罕壩機械林場(以下簡稱塞罕壩林場),是河北省林業廳直屬的大型國有林場,位於河北省最北部、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壩上地區。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歷史上,這裡水草豐美、森林茂密、鳥獸繁多。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設立木蘭圍場,作為『哨鹿設圍狩獵之地』。塞罕壩是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末期,國勢衰微,內懮外患,為了彌補國庫虧空,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木蘭圍場開圍放墾,樹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斷,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
『河北北部的圍場,早年樹海茫茫、水草豐美,但從同治年間開圍放墾,致使千裡松林幾乎蕩然無存,出現了幾十萬畝的荒山禿嶺。這些深刻教訓,我們一定要認真吸取。』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乾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語重心長地指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纔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藐視自然,違背規律,大自然的報復就如同洪水猛獸一般襲來:百年間,塞罕壩由『美麗高嶺』退變為茫茫荒原。西伯利亞寒風長驅直入,推動內蒙古渾善達克等沙地沙漠南侵,風沙緊逼北京城。
渾善達克沙地與北京最近處的直線距離只有180公裡,平均海拔1000多米,而北京的平均海拔僅40多米。有人形象地打比方:『如果這個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就相當於站在屋頂上向院裡揚沙子。』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一味索取資源,帶來的是短期利益,失去的是永續發展,吞下的只能是『兩山皆失』的雙輸惡果。
生態惡化,警鍾驟響!造林綠化,勢在必行!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國土綠化。上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同志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其後,林業部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經過實地踏察,選址於塞罕壩。1962年,塞罕壩林場正式組建。
按照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復的規劃設計方案,塞罕壩林場承擔四項重任: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產中、小徑級用材;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研究積累高寒地區造林和育林的經驗;研究積累大型國營機械化林場經營管理的經驗。
55年前的那個秋天,369名林場創業者滿懷激情,從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承德專署農業局局長王尚海任黨委書記,承德專署林業局局長劉文仕任場長。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拉開了塞罕壩林場建設的歷史帷幕。
此時,距離木蘭圍場開圍放墾,恰好百年。
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億萬年間形成的,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寶貴饋贈。對綠水青山,破壞和毀滅可能只在旦夕之間,恢復和重建卻需要異常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建場初期,塞罕壩氣候惡劣,沙化嚴重,缺食少房,偏遠閉塞。『一年一場風,年始到年終。』極端最低氣溫達零下43.3攝氏度,年均積雪時間長達7個月。塞罕壩人堅持『先治坡、後置窩,先生產、後生活』,吃黑?面、喝冰雪水、住馬架子、睡地窨子,頂風冒雪,墾荒植樹。
他們不畏艱難,愈挫愈勇,克服了一個個困難,闖過了一道道難關。改進『水土不服』的蘇聯造林機械和植苗鍬,改變傳統的遮陰育苗法,在高原地區首次成功實現全光育苗。1962年、1963年兩次造林失敗後,1964年春天開展『馬蹄坑造林大會戰』,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提振了士氣,堅定了信心。從此,塞罕壩的造林事業開足馬力,最多時一年造林8萬畝。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壩高原上,一代代務林人頑強地紮下根來,種下一棵棵落葉松、樟子松、雲杉幼苗,種下恢復綠水青山、創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美麗高嶺』重現生機。
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場和樹木種苗工作總站副站長劉春延,1991年大學畢業後在塞罕壩林場工作20年,擔任過5年場長。
回首往事,他感慨萬千:『在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剛剛過去的時候,黨和國家下決心建這麼大個林場,是具有遠見卓識的。這體現了共產黨人勇於償還生態歷史欠賬的責任擔當,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塞罕壩55年滄桑巨變證明,只要有黨的堅強領導,我們就一定能夠凝心聚力謀發展,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綠色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