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隨著綠色發展提速、產業轉型昇級,塞罕壩人更有效地保護了綠水青山,收獲了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這席話,塞罕壩人聽起來感到那麼親切,字字句句都說到了他們的心坎上。讓塞罕壩人欣慰和自豪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已在『美麗高嶺』落地生根。
今天的塞罕壩,綠水青山帶來真金白銀,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郁郁蔥蔥的林海,成為林場生產發展、職工生活改善、周邊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森林旅游引來八方游客——
『金蓮花發映階新,著雨清妍不染塵。』一陣夏日的太陽雨過後,塞罕壩金蓮映日景區內,霧氣裊裊昇騰,朵朵金蓮盛開,宛如仙境一般。人們紛紛舉起相機和手機,留住這旖旎風光……
春天,群山抹綠,雪映杜鵑;夏天,林海滴翠,百花爛漫;秋天,赤橙黃綠,層林盡染;冬天,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塞罕壩四季皆有美景,是攝影發燒友的天堂,是華北地區知名的森林生態旅游勝地。塞罕壩林場在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嚴格控制游客數量,已有十幾年未曾批准林地轉為建設用地。目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年均50萬人次,一年門票收入4000多萬元。
綠化苗木銷往全國各地——
近年來,各地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空前加大,綠化苗木需求大增。塞罕壩林場建設了8萬多畝綠化苗木基地,培育了雲杉、樟子松、油松、落葉松等優質綠化苗木。1800餘萬株多品種、多規格的苗木,成為綠色『聚寶盆』。
『林場的綠化苗木,銷往京津冀、內蒙古、甘肅、遼寧等全國十幾個省(區、市),每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多的時候達到2000多萬元。』塞罕壩林場產業化辦公室主任李雙說。在林場的帶動下,周邊地區的綠化苗木產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風力資源變成清潔能源——
藍天白雲下,一座座白色的巨大風機矗立山頭,葉片隨風轉動,帶來清潔能源,同時成為一道悅目風景。
最近五年,林場利用邊界地帶、石質荒山和防火阻隔帶等無法造林的空地,與風電公司聯手,建設風電項目。可觀的風電補償費反哺生態建設,為林場發展注入活力。
森林碳匯有望上市『變現』——
植樹造林者種植碳匯林,測定可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將其在交易市場掛牌出售;碳排放單位購買二氧化碳排放量,來抵消其工業碳排放。碳匯交易,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森林生態價值補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途徑。
塞罕壩的造林和營林碳匯項目,已在國家發改委備案,總減排量為47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如實現上市交易,保守估計可收入上億元。
森林旅游、綠化苗木等綠色產業的收入,已經超過半壁江山。隨著綠色發展提速、產業轉型昇級,塞罕壩人更有效地保護了綠水青山,收獲了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北曼甸林場四道溝營林區,院子裡種著花草、灌木和蔬菜,11名一線職工住在『賓館標間』,兩人一間宿捨,室內有衛生間,能洗熱水澡。2013年5月,塞罕壩林場開始實施營林區標准化建設,面貌煥然一新的四道溝營林區,於當年8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指了指不遠處的兩座舊房子,北曼甸林場場長張利民說:『那是以前的營林區,條件比較差。這個營林區總投資100萬元,生產一線職工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近幾年來,塞罕壩林場投資2600餘萬元,新建和改建了29個營林區房捨、9座望火樓和9個檢查站,徹底改變了過去房屋老舊、設施落後、用水難、用電難的狀況,大幅提昇了一線職工的幸福指數。
創業階段是『先治坡、後置窩,先生產、後生活』。林場發展起來後,改善職工居住條件提上議事日程,變成『山裡治坡、山外置窩,山上生產、山下生活』。山裡、山上即林場,山外、山下即圍場縣城。
塞罕壩人結合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工程,在6個分場都新蓋了職工公寓樓,在圍場縣城實施了安居工程。目前,大多數職工在縣城有了房屋,基本上解決了上學難、就醫難等民生難題,實現了老人和孩子在縣城裡安居、職工在林場一線崗位樂業。今年,林場編制了新的發展規劃,啟動改造提昇工程,一座現代林海小城已見雛形。
周邊的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從這片綠水青山中長久受益。林場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特別是森林旅游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鄉村游、農家樂、養殖業、山野特產等產業發展,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