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一帶一路』光明談③】架設通向沿線國家民眾內心的語言之橋——『一帶一路』光明談之語情研究
2017-04-28 16:02:57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我們除了語言資源和語言智能之外,我們還想建語言文化博物館,語言文字這麼重要,但是中國語言文字的博物館非常少。中國是語言資源的大國,中國有130種左右的語言,也有很多文字,但是中國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博物館太少,我們可能現在主要做線上的,有機會希望能夠成立線下的語言博物館的聯盟。

  今年北京市正在籌辦語言博覽會,我們希望中國在語言博覽會方面也能夠發揮大的作用,包括圖書出版,書法藝術,中華文化,也包括各種信息處理的軟件等等。語言博物館和語言博覽會,我們高精尖中心也在支持,但是這個工作絕對不是一所大學所能完成的,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地支持。我們希望全世界有志於此的人,都來支持我們。

  周洪波:一般理解的語言成果,就是一些學術論文。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打造的語言資源庫、語言文化博物館和語言通這個智能產品,讓我感覺到震撼,實際上它已經從書齋象牙塔走出來,而把這種語言資源轉化成產品,讓它落地了。更重要的是,我覺得已經從以前的這種學術研究,為學界服務,現在實際上是在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

  科學探尋我國語言類智庫建設路徑

  主持人:我們每個人不只是語言的使用者,也是語言的記錄者,更是語言的傳播者。借著剛纔您對高精尖中心的介紹,我們現在來談一談,就是我國語言類的智庫應當如何發展?隨著國家發出『一帶一路』倡議,我國的語言智庫也迎來的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想請問一下二位專家,我國語言智庫應當如何直面『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的語言問題?探索我國語言類智庫的建設路徑,更好地面向國際,面向社會,面向中國廣大的企業,以及這些語言學習的人纔,提供更多語言諮詢服務。

  李宇明:可以說,目前語言已經不是語言問題、語言政策問題,它牽扯到個人和家庭的發展,牽扯到民族之間的交往和團結,牽扯到國家的統一和人類的和平,也牽扯到未來機器人介入人的生活。

  怎麼來建設語言智庫呢?第一,要了解『一帶一路』情況,掌握實際狀況。而了解『一帶一路』情況,不能只從網絡上了解,這個也不能只從一種語言了解,現在整個信息源,基本上是英語信息源。這種話語信息量很大,但是未必全面,未必真實。所以要重視『一帶一路』的實際情況,更要重視人與人之間交朋友得到的信息和從現實生活得到的信息相結合。

  第二,應該建立學界和政府之間的旋轉門。通常而言,大學的學者,有寬厚的學問素養和學術根底,但是對政府的運作、政府的思想,了解得並不是那麼透。而政府所關注的,既有長遠的問題,也有眼下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並非一日之功。建立這種旋轉門,就是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說政府和學界,經常地坐到一個桌上討論問題。政府的人員也可以到智庫工作、智庫的人員到政府掛職,實現雙向人纔的培養。在我看來,有了這種旋轉門,我們的智庫談問題,就更能夠切中要害。政府也更能夠從智庫獲取更需要的信息。

  第三,要重視數據建設和學科建設。智庫不能拍腦袋說話。它需要智慧,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的數據,這個數不光是數的意思,是要掌握真實的信息、一線的信息,這樣纔能夠有很好的預測。同時,要靠學科建設培養人纔,讓很多年輕人能夠投入到智庫工作當中。具體到語言智庫,我現在感覺到,應該有專門的隊伍來思考國家語言的發展,思考我們多民族國家的語言問題,思考『一帶一路』上語言人纔的培養和語言問題。在這個方面,我們可能還沒有真正意識到應該有一類語言類的智庫來做。就剛纔關於語言人纔的培養,已經談了好多了,實際上最應該強調的是:其一,國家有頂層設計,應該由國務院的某個部門來作為牽頭單位,聯合教育部及其他相關部門,制定國家的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以及人纔培養目標。其二,要充分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要注重各種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建立信息化的平臺,用信息化來推動『一帶一路』的人纔培養。

  周洪波:語言研究不能局限於語言本身,還要研究人們是怎樣使用語言,更要研究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到了這個階段,這個語言智庫纔能夠成為現實,所以我想語言智庫可能要從真正的實際調研入手,特別是『一帶一路』的語言智庫,一定要對沿線國家的語言國情,要有真正的把握,而不是借助於二手的材料,借助於英語轉化過來的內容,這就需要中外合作,要能夠深入到這個帶路的國家裡邊,去做一些很詳盡的調查和了解。這樣的對策,我覺得纔是真實的,纔是有效的。

  (光明智庫、光明網聯合推出;統籌:王斯敏、蔣正翔;主持:張勝;整理:張勝;攝像:王恩慧;導播、剪輯:劉希堯)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一帶一路·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