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為此,光明智庫、光明網聯合邀請相關智庫專家,錄制『「一帶一路」光明談』系列視頻訪談,側重從文化視角對『一帶一路』建設進行解讀。訪談文章和視頻將在光明網、光明日報客戶端、光明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等持續推出,並在光明日報《智庫》版開闢同題專欄,摘錄精華觀點。具體實施由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光明網理論部負責。
【『一帶一路』光明談③】
架設通向沿線國家民眾內心的語言之橋
——『一帶一路』光明談之語情研究
本期導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使用語言多樣,如果語言不通那麼文化難以相通,文化不通則很難民心相連。我們必須要加強語言溝通交流,用理解、包容之語,搭建『民心相通』之橋。『一帶一路』光明談本期邀請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國家語委原副主任李宇明和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周洪波,圍繞『一帶一路』進程中的語言問題進行討論、提出建議。
主持人:解析『一帶一路』建設圖景,聆聽智庫專家叡智之言。各位網友、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由光明智庫、光明網聯合推出的系列訪談節目『一帶一路』光明談,我是光明日報社記者張勝。
語言,即思想之舟楫,文化之橋梁,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先前隊和助推器。語言交流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曼德拉曾說:用理解之語溝通,印入腦海;用鄉音之語交流,刻在心田。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是『一帶一路』朋友圈獲得理解、有效溝通、擴大交流的紐帶。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如何架設語言之橋,鋪就通向沿線國家民眾心中的光明之路?本期特邀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國家語委原副主任李宇明教授和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周洪波先生兩位專家,一同為我們擘畫『一帶一路』建設的語言版圖,思考如何用理解之語溝通,讓『一帶一路』上的廣大民眾更好地了解人文的中國、開放的中國、包容的中國。
『「一帶一路」,語言鋪路』
主持人:各位網友可以看到,我手裡有一本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國情手冊》,這本書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的,呈現了『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的語言狀況。每個國家的語言國情描寫當中,還專設了『語言服務』一節,介紹了我國關於語言人纔的培養情況和該國關於漢語人纔以及漢語專業的開設情況。當然,這只是此類圖書中的一個代表,我們看到,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此類工具書已經陸續出現、不可或缺。請問李宇明教授,作為語言研究的專家、語言類高等院校的負責人,您是如何看待語言研究對於『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意義的呢?
李宇明:『一帶一路』可以概括為『五通』,最重要的還是人心相通。在『五通』裡面,都必須有語言的互通,比如政策都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看起來道路、貿易、資金,它們本身不會說話,實際上要把路修起來、貨跑起來、資金流動起來,都需要人,有人就需要語言。如果我們用一般的語言來溝通的話,主要只能說事,而能夠用有感情的語言去說話,那就能夠通情。所以表情達意,語言是最好的工具。『一帶一路』實現互聯互通,基礎應該是語言互通。
主持人:周洪波先生是這本書出版方的負責人,請您介紹一下出版這本書的初衷和過程,以及為什麼會對語言和『一帶一路』的關系如此的重視呢?
周洪波:這本書主要是由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和江蘇省語委辦策劃,江蘇師范大學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來編寫的。出版這本書是想要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狀況。說實話,我們以前對這些內容了解很少。我記得2015年看到李書記的《『一帶一路』語言鋪路》這篇文章,實際上把語言跟『一帶一路』完全地對接起來。事實上,語言不通,很難文化相通,如果文化不通的話,不可能達到民心相通,這其實是一環一環地套起來的。
主持人:據粗略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語或國家通用語言有近50種,算上這一區域民族或部落用語,重要者不下200種,相比之下,國內相關語言人纔不足,缺少大量具有國際化管理水平和跨文化能力,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策、法律制度和國際經濟運行規則的復合型人纔,已經成為制約『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大瓶頸。請問兩位專家,能否簡單介紹一下,這種對沿線國家語言研究的相對滯後,給我們『一帶一路』建設、我們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及跨文化交流帶來了什麼樣的障礙?有什麼樣的突出表現和難題呢?
李宇明:語言不通的話,語言附帶的各種信息,獲取起來就比較困難。也許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比較大的語種,像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等,獲取一些信息,但是這樣的信息,第一很有限,第二也是偏頗的,是別人過濾過的。要想得到真正的信息,就有困難。重要的信息,比如說法律信息、經濟信息、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夠用『一帶一路』本土國家的語言來獲取的話,這個缺陷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