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高校的校友特別多,這些校友分布在各個領域。中國的高等教育支橕了中國改革發展的這一偉大的使命。有了這些人纔,纔能夠把『一帶一路』方方面面的事情做好。那麼人纔怎麼培養?高校的作用很重要,當然責任也很大。
第三,就是國際合作研究,『一帶一路』必然不能是中國唱獨角戲,它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國際合作的典范。在這個合作當中,高校本身就有跟世界上各個高校合作的前提條件,而且高校的合作,別人還容易接受。這樣合作的研究的成果,也就更容易發揮比較大的作用。
第四,關於語言人纔的培養,制定和實現國家的『一帶一路』語言規劃責無旁貸。因為我們國家基本上外語培養和外語人纔主要在高校。當然高校發揮作用,怎麼樣眼光能夠從學校的圍牆裡面,看到學校的圍牆外面,怎麼樣更多地參與國家的發展,國家建設。同時,我們課程還是比較陳舊了一點,大學課程有一定的相對穩固性是好的,但是如果穩固到比較保守,不能夠適應『一帶一路』的發展,這樣可能問題就比較大。所以人纔培養模式,課程改革,科學研究的選題等等我們高校也在考慮,怎麼樣去適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的形勢。
在『一帶一路』發展的過程當中,高校既有很重要的責任,要完成很重要的使命,但是我們的改革,特別是在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創建當中,怎麼樣能夠服務『一帶一路』,也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主持人:2016年7月,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揭牌,據我們初步了解,該中心將著力建設以語言資源庫、語言文化博物館、和語言通的智能服務三大工程為基礎,立足北京,輻射全國,放眼全球,及科研、創新、學科孵化、產業培養、人纔會聚與培養,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創新平臺。請李教授來介紹一下這個中心的特色定位,以及中心開展的首批項目的進展情況。
李宇明:建設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我們最重要的理念是把語言看作資源,實際上除了語言的人纔培養是資源之外,語言本身也是人類重要的資源。我們的一個重要的目標,是希望能夠用比較長遠的時間,把人類的語言資源都能夠聚集起來。現在全人類大概有7000來種語言,當然有些語言很小,很快本世紀大概有90%的語言要消亡,所以人類的語言面臨著很大的危險。
從一個對人類負責的大國來看,需要對人類的語言進行保存、保護、開發、利用。計算機語言智能的發展,過去主要是用規則的辦法來教計算機學會人類的語言,現在,更重要的是讓計算機,通過大量的這些語料訓練來獲取智能。AlphaGO之所以跟人類下棋能夠下過人類,實際上將來機器智能在很多方面都可能會超越人類,那麼我們所感興趣的是中國在什麼時候能夠讓計算機語言理解,能夠獲取中國在這方面的話語權。這個中心雖然叫中國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實際上我們要發展的專業,是語言資源與語言智能,更重要的不僅是要把這些資源聚集下來,更需要把這些資源將來能夠讓計算機能夠從裡面獲取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和其它相關的知識。
當前,我們主要做的是『一帶一路』上急需的這些語種的積累和計算機訓練,包括實現簡單的翻譯系統,及其人工智能等。我們提出,要頂天立地。所謂頂天,我們就是要為中國的明天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要做出中國的貢獻。所謂立地,就是要推進現實語言生活的發展,服務現實語言生活,包括『一帶一路』,也包括現在中國的語言生活的需求。
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是全世界各個國家,他們的語言狀況和語言政策的研究不僅關注他們的母語政策,我們特別還關注它的外語政策,因為漢語在他們那邊也等於是外語,從而促進漢語在全世界理性地傳播。實際上這些方面可能也是一種開創性的工作。
我們長遠的目標,是想做一個能夠記錄全人類語言的詞匯表,或者是意義表,這個科研成果呢,如果做下來的時候,我們能夠希望通過這個表,把全世界的各種概念,各種意義記錄下來。總之,我們這個中心,現在得到了國內和國際上很多專家的支持,我們下一步希望有國外留學生能夠加入到這個學術隊伍,通過用中國的語言保護的這些理論和技術,希望這個留學生能夠把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能夠回到他們國家之後,長期地開展本地的語言研究,並跟我們合作,通過中國的學術走出去,來匯聚世界語言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