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外語教育不僅僅是教育問題,更重要的是國家需求、國家戰略。所以應由多個部門聯合來考慮,比如應該發展哪些語種,如何進行課程建設、選擇人纔培養的模式等一系列問題。對於外語學習,我們過去主要是聽說讀寫,這是語言技能的訓練。但是現在,恐怕光靠語言技能已經不夠了,怎麼樣培養這種既懂外語,又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情況的復合型人纔,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為此,需要把外語教育納入到國家戰略,納入到『一帶一路』宏觀發展上來考慮。
周洪波:我們怎麼樣把『一帶一路』上的成功案例、動聽故事講給外國人?我們今年在《漢語世界》刊物專門開設『探路者』欄目,用外國人的視角,用地道的英語,來講述『一帶一路』上普通人的故事。對我們中國人來說,老百姓對『一帶一路』的了解究竟有多少?我們怎麼樣用通俗的方式,讓老百姓對『一帶一路』有個真實的感覺?央視有個《數說命運共同體》節目,用數據來說話。我們組織編寫了本《數說『一帶一路』》,把很多無形的內容用數據有形地表現出來,讓對『一帶一路』更接地氣。
激發中華文化魅力,更好實現中外語言合作
主持人:架設『一帶一路』的語言之橋,要注重統一標准,明確規則。不少學者在倡議發出的早期,就提出各種概念的中外翻譯,應當遵循不同文化的使用習慣,特別要注意讓更多的人明白曉暢、讓語言表達得體順眼。舉個例子,對於『一帶一路』這個詞組的標准譯法,就存在過不同的版本。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關於『一帶一路』的術語研究、有關術語的使用以及翻譯的原則等方面,具體有何進展呢?
周洪波:在『一帶一路』的語言轉換過程中,中外合作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抓手。要讓老外翻,首先他要理解我們的內容,要准確地理解,中方的作用就會很大;要傳遞到海外去,就用外國人的思維方式、話語方式,所以要經過老外的這樣一道『工序』。
李宇明:這些年來,國家非常重視術語的外譯問題,很多部門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進行了很多科學研究。這說明,大家普遍認識到術語的外譯問題,是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念能否為世界人民更好了解的重要舉措。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路途中,我們從國外語言裡面吸收了大量的詞匯。比如說我們現在的數學、物理。為什麼這些翻得好,是因為很多是中國人翻譯的。而我們現在的外譯,如果光靠中國人把中國的概念翻出去,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應該借助國外的朋友,讓他們參與到中外文化外譯的活動當中,來實現中外合作。
語言活動是一個實踐活動,要重視長期的實踐過程,不要急功近利,而是要在這個時間過程中慢慢遴選,有一些好的就沈淀下來了,保持下來了,有一些一開始翻譯別人不懂的,慢慢在實踐中就懂了。在外譯過程當中,實際上最終還是中華文化能不能有魅力的問題。中華文化外譯,既要有中外合作方能夠符合外國語言使用者的習慣,也要在實踐當中慢慢去摸索遴選,更重要的是展現中華文化的創造力和吸引力。當我們走在前面,我們的文化是別人向往的,他們就會主動地配合,這樣也許最終能夠解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問題。
發揮高校智庫功用,匯聚世界語言資源
主持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校責無旁貸,請問李宇明教授,如何更好地發揮高校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的特殊作用?特別是高校聚合思想、培養人纔、使用國內外優秀的校友資源這方面,應當如何突出呢?
李宇明:這些年來,作為高校的一位工作者,我們也在認真思考,高校能夠在『一帶一路』進展當中發揮哪些作用.現在看起來,高校也應該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力軍。
第一,高校最重要的是智庫作用,因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人纔,80%以上集中在高校。外語人纔也主要在高校,特別是有研究水平的外語人纔,這些人纔決定了高校應該成為『一帶一路』智庫建設的主力。跟社會上其它智庫比起來,高校智庫最大的特點是有學科背景。它是根據學科學術規律來做智庫建議的,不是簡單地解釋政策,可以用另外一種眼光來看待『一帶一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