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從『天宮』到『天宮Plus』,11年間中國『太空家園』有何昇級?
2023-06-17 10:33:09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搭載長征二號F遙九運載火箭扶搖直上,載著三名航天員飛向蒼穹。此次任務中,景海鵬擔任指令長,和戰友劉旺、劉洋一同圓滿實施了中國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並順利進駐天宮一號,在太空譜寫了屬於中國人的新傳奇。

  11年後,四度飛天的景海鵬再次擔任指令長,此刻他正在中國人的『太空家園』——『天宮』空間站開展長達五個多月的『太空出差』。

  從神舟九號任務到神舟十六號任務,11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哪些進步?中國人的『太空家園』有何變化?航天員乘組配合又有何不同呢?

  『出差』環境大不同

  對關注航天的中國民眾而言,從神舟九號到神舟十六號,直觀上最大的不同,就是航天員太空『出差』的居住環境有了顯著改變,從昔日『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天宮』變成了如今的『天宮Plus』。

  神舟九號任務中,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航天員進駐的是我國航天員的初代『太空家園』——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采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其中,實驗艙主要負責航天員工作、訓練及生活,為全密封環境,內設睡眠區以及航天員保持骨骼強健的健身區。實驗艙的有效活動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2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

  對於天宮一號的居住環境,時任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白明生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飛船是「蝸居」,天宮一號則達到了「小康」水平。』

  相比11年前神舟九號任務中約15立方米的有效活動空間,如今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在天宮空間站的活動空間更大,居住環境更安全、更舒適。

  當下的中國空間站組合體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天舟五號和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組成『三艙三船』構型。

  僅中國空間站組合體控制和管理的主份艙段——天和核心供航天員工作生活的空間就有約50立方米,核心艙還具備交會對接、轉位與停泊、乘組長期駐留、航天員出艙、保障空間科學實驗等多種能力,密封艙內配置有工作區、睡眠區、衛生區、就餐區、醫監醫保區及鍛煉區,能夠為航天員工作和生活提供舒適良好的保障條件。

  航天員類型更豐富

  我國首批和第二批航天員都是從飛行員中選拔的,都是航天駕駛員。神舟九號任務飛行乘組首次采取了『新老搭配、男女配合』的模式,由具有飛行經驗的景海鵬擔任指令長,帶領首次參加飛行任務的劉旺和劉洋奔赴太空。其中,景海鵬、劉旺為第一批航天員,劉洋為第二批航天員。在這種模式下,航天員能夠充分運用自身已有的飛行體會、感受和經驗,增強乘組的相容性、互補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效率。

  而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則首次包含了3個航天員類型,其中01指令長景海鵬為航天駕駛員,02朱楊柱為航天飛行工程師,03桂海潮為載荷專家。

  此次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的人員選定則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再次昇級,具備了『全』『新』『多』的三個特點。一是種類『全』,本次載人飛行任務中首次包含了3個航天員類型;二是人員『新』,這是第三批航天員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也是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首次飛行;而『多』指的是,航天員景海鵬是第四次執行飛行任務,成為中國目前為止『飛天』次數最多的航天員。

  事實上,每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系統都會按照統籌規劃、新老搭配、繼承與發展的原則,綜合航天員個人與任務匹配性,航天員彼此之間心理相融性、飛行經驗、年齡等各方面因素,做出綜合判斷。可以說,神舟九號、神舟十六號兩個乘組的人員搭配,均充分結合了不同階段任務的特點,實現了乘組人員搭配的『最優解』。

  職責使命持續進階

  立項之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就制定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2012年神舟九號任務實施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尚處在『第二步』階段。彼時,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入軌後,於6月18日和6月24日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施了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和手控交會對接。

  而如今,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將常態化實施乘組輪換和貨運補給任務,交會對接技術已經成為空間站建造以及向空間站運送人員物資的基本操作。

  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中,乘組就將迎來2次對接和撤離返回,包括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的再對接和撤離以及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對接;除此之外,乘組還將在軌開展多項艙外應用設施的安裝、多領域大規模在軌實(試)驗等,開展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讓載人航天走進中小學生課堂。

  11年間,從神舟九號到神舟十六號,從『天宮』到『天宮Plus』,變化的背後是工程各個系統成百上千條指令有條不紊地推進,是載人航天科技工作者緊鑼密鼓地創新突破,更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