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改革開放40年:生活習慣大變樣
2018-10-18 10:30:54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一

  千裡之遙一日還

  -蔡懷慶新疆某邊防連參謀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是唐代詩人岑參《逢入京使》中描寫戍邊軍人思鄉之情的詩句。而如今,戍邊軍人的思鄉之情又如何表達呢?

  下面請大家跟隨我走近新疆某邊防連,一起感受戍邊生活和思鄉小故事。

  我們連地處帕米爾高原深處,位於兩座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之間,每天日照不足4小時,所以在塔吉克語中意為『一線天』。改革開放以前,連隊官兵和家裡聯系只能靠寫書信,一來一回幾個月,很不方便。

  改革開放以來,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從固定電話到移動手機,從語音通話到視頻聊天,官兵和家人的聯系告別了『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現代化的生活靠電力支橕。大家可能不敢相信,早些年連隊還一直靠『煤油燈』過日子。今年年初,『一線天』通了電。官兵在網絡室裡開展電子競技,用手機視頻通話,娛樂方式從單一的打撲克發展到如今的多元娛樂。

  指導員邢文濤感嘆:『回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戍邊官兵,巡邏靠徒步,照明靠煤油,娛樂靠撲克,生活條件多麼艱苦!現在雖同在千裡之外的邊疆,但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消除了千裡之遙的隔閡。』

  戰士曲雲龍入伍後聽說要到艱苦的高原駐防,產生了不想服役的念頭。到了連隊後纔現,電視、電腦、洗衣機、通信基站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

  『原以為邊疆很苦,沒電沒信號,沒想到現代科技早已走進祖國邊防線!』曲雲龍興奮地豎著大拇指。

  去年3月,下士唐海勝父親突發腦溢血,生命危急。請假報告批下來後,他連夜坐車到市裡,第二天坐飛機趕到醫院,一直陪伴父親,直到病情穩定。回到連隊,他揉著紅紅的眼睛:『要不是坐飛機,我可能半個月都趕不回家。父親病重,兒子不能陪在身邊,會是我一輩子愧疚!』

  對於戍邊軍人來說,距離是一生的阻礙,一天到家從前就是個夢,如今高科技的航空運輸實現了『千裡之遙一日還』,破解了邊防軍人『忠孝難兩全』的難題,讓我們夢想成真。(侯軍治、周海建、張官星整理)

  寬帶成了村裡標配

  圖二

  -佳松藏族雲南省德欽縣雲嶺鄉斯農村村民

  我今年43歲。要說改革開放40年以來生活的變化,確實有說不完的話題,尤其是衣食住行,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小時候的記憶中,我們村裡幾乎沒有一件和科技沾邊的事物。要說最為科學的,就是每家一個小喇叭掛在家裡的柱子上,是大隊乾部用來傳達上級政策或通知工作的(當時行政村叫大隊)。除了這個,還有一個大隊共有的小水電站,每到傍晚,一個外地的獨腿師傅就到村頭的小水電放水發電,到了晚上10點左右就關閘停電,村裡照樣漆黑一片。我們每到傍晚就跑到水電站旁邊的獨腿師傅屋前,看他開閘送電,覺得特別稀奇。這個小電站好像也只是持續了一段時間,後來據說機器壞了送去維修,再後來好像沒再發過電。直到村裡架起了電線,纔正式有了電。過去家家戶戶沒有一件電器,如今太陽能路燈在村裡徹夜通明,液晶電視的屏幕越來越大,家家戶戶接上了寬帶網絡,看上了APTV。

  以前村裡犁地用?牛,每家每戶都要養上幾頭?牛,一個農忙時節就得犁上幾天的地。現在好了,隨著科技發展,犁地用上了拖拉機,後面掛個犁耙,既省時又省力。地裡的糧食也不用人背馬馱了,直接裝農用車拉到家門口。

  科技進步給農村帶來了根本的改變。現在我自己開車跑旅游,通過微信、微博就可以找到客人,一年下來有10萬元左右的收入,這在以前是連想也不敢想的事。

  我是在10多歲時纔第一次見到神奇的汽車在馬路上飛奔,覺得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在好了,自己也開上了汽車,還跑到了全國各地。小時候家裡窮,小學讀到四年級就被迫輟學放羊,現在的我熟練掌握了智能手機網絡操作,以此招攬生意。如今我還在別人的幫助下開起了微店,將家裡制作的原生態核桃油、葡萄酒以及自己采摘的松茸、蟲草等在網上銷售,有了不菲的收入。(江初文/圖)

  吃上了機器人做的飯

  圖三

  -李淑茹北京市東城區前拐棒胡同市民

  最近,家門口發生了一件新鮮事兒:我們周邊的居民第一次吃到了機器人做的飯。

  這件事還要從一個月前說起。自從建在朝陽門前柺棒胡同18號院的東城老年配餐中心——『誠和美美』中央廚房開始營業後,我們老年人享受到了就餐服務,不僅可以吃到營養、安全的午飯,還可以享受送貨上門服務。

  第一次前去就餐,我懷著好奇心來到中央廚房。剛走進大廳,就聽到親切的問候:『李淑茹老人您好,歡迎來到東城老年配餐中心,請您用餐!』一打聽,原來是大廳裡配備了人臉識別系統,所有在這裡登記過的老人,都被機器人『記住了』!我們用的每一個餐盤、碗筷、杯子都在消毒櫃裡進行過消毒,一點兒也不用擔心衛生安全問題。

  這個中央廚房配備了各種先進的智能設備,所有原材料都經過冷庫冷處理,然後再進粗加工庫房,由員工洗、切,把每道菜的克重都稱量好,根據每道菜的比例配備好,再由『神秘大廚』進行炒制。

  這位神秘的『大廚』就是智能炒菜機器人。它身懷兩大『絕活』,一是內置攪拌鏟,可以模仿大廚翻炒,全程不需要人工參與,而且食物攪拌比人工更均勻;二是全程沒有油煙。炒菜機器人內置了海量食譜,可以勝任大多數家常菜。試吃之後,我覺得味道還不錯,很適合老年人吃。

  回想起改革開放之初,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用蜂窩煤做飯。每到做飯高峰,樓道裡就會充滿嗆人的煤煙味,廚房的牆壁也會被熏黑。短短幾十年,蜂窩煤爐子換成了煤氣罐,再換成了管道天然氣,電磁爐、微波爐等各種廚房電器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真是越來越方便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今天的老人們竟然吃上了機器人做的飯!

  彈指一揮間,一晃40年。越來越多的新奇玩意兒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我簡直無法想象若乾年後的我們將擁有怎樣的生活。(記者賀勇文/圖)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