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福建寧德山區稻谷微黃。這裡是習近平總書記早期開展扶貧探索的地方。改革開放以來,曾經『老、少、邊、島、貧』的寧德市累計實現脫貧70多萬人。貧窮山村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在閩東大地上的生動實踐。
在『弱鳥先飛』理念指引和『滴水穿石』精神激勵下,寧德開啟了從『輸血』扶貧到自我『造血』的奮斗歷程。開展『旅游+產業』造血扶貧、『黨建+』精准扶貧、文創活化古村落等多種方式脫貧,在鄉村振興中加速奔向小康生活。
旅游+產業『輸血』變『造血』
『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是福建寧德福鼎市磻溪鎮的一個行政村。30多年前,赤溪村400多戶近2000人散居在14個自然村,其中800多名?族群眾大多生活在山高溪深的偏遠地方,生產生活條件惡劣。
『1984年,赤溪的貧困情況經報道後,愛心人士紛紛寄來各類生產生活物資,各級政府也加大扶持力度,為村民們無償提供果苗、雞苗、種兔等,但由於缺乏種植和養殖技術,村民沒賺到錢。』赤溪村黨支部書記杜家住惋惜地說,赤溪村十年『輸血』就地扶貧無功收場。
1994年,赤溪村通公路後,建起了一條長800米、寬15米的長安新街,下山溪自然村實現整村搬遷。隨後山上的另外12個自然村也陸續搬到中心村。整村搬遷扶貧『換血』後,赤溪村開始謀求『造血』脫貧,大力發展茶葉種植,並陸續開發了一批示范旅游項目和生態農業項目,積極引導群眾村中創業。
『如今村民在家種茶、種樹、辦農家樂,年接待游客超過20萬人次,僅旅游一項,每個家庭平均收入達到6萬元。』杜家住說,『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今年茶青價格同比上漲30%,茶農直接受益明顯。』返鄉創業青年杜贏說,寧德市政府大力宣傳推廣福鼎白茶,每年組織茶企到外地參展,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福鼎白茶,茶農和茶企收入實現翻番。
2017年,赤溪村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640元,是1984年的100倍,貧困戶數從1984年的352戶減至2戶。
黨建+扶貧扶貧更精准
『老婆患病,村乾部組織捐款;兒子沒工作,黨員集資送他去福州學習烹飪;沒房住,政府給補助蓋起了新房。』寧德屏南縣熙嶺鄉嶺裡村貧困戶陳昌德逢人便說黨的扶貧政策好。
嶺裡村山高路遠,地瘠民貧,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0戶43人,被列為寧德市扶貧開發重點村。
按照『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工作要求,嶺裡村把黨建工作與精准扶貧工作相結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扶貧對象量身定做脫貧方案,切實幫助扶貧對象挖掉『窮根子』,甩掉『窮帽子』。
『黨建+結對幫扶』完善脫貧攻堅『新體系』。嶺裡村黨支部書記陳虞營介紹說,村黨支部實施『3+X』精准扶貧模式,『3』即縣、鄉、村3級乾部,分別與10戶貧困戶開展一對一幫扶;『X』即針對不同貧困戶,采取產業幫扶、搬遷扶貧、信貸扶持、幫助就業等方式進行精准幫扶。
『黨建+項目建設』打造脫貧攻堅『新平臺』。駐村第一書記石源來到嶺裡村後,積極爭取產業發展資金和企業扶貧基金,推動115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落地。光伏發電每年增收14萬元,其中10萬元作為村集體收入,4萬元分給10戶貧困戶。
2017年,嶺裡村整村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萬元,還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扶貧工作示范村。
文創+古村落促進鄉村振興
熙嶺鄉龍潭村是一個距屏南縣城40公裡的偏僻山村,2017年戶籍人口有1400多人,但常住人口不到200人,被列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
令人驚奇的是,僅1年的時間,村裡常住人口已恢復到500多人,更有來自上海、江西等地甚至國外的外鄉人在此長住;一座座荒廢老宅破繭新生,化為書吧、咖啡屋、民宿;沈寂多年的四平戲聲又回蕩在村巷裡。是什麼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
2017年,屏南縣成立傳統村落文創產業項目指揮部,立足高山生態優勢和文化資源稟賦,以傳統村落為平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文創與傳統產業融合,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文創扶貧脫貧和農村經濟轉型,使之成為文化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引擎,實現農民精神富足和生活富裕。
『一是古村落資源豐富,為文創產業奠定了紮實基礎;二是政策保障,屏南縣每年安排專項預算資金1000萬元,用於文創產業引導、扶持和孵化;三是人纔支橕,引進了復旦大學、天津泰達等文創團隊,吸引大量文創愛好者加入,同時我們動員社會資本和跨界企業參與投資文創產業,給傳統村落文創注入了新的活力。』屏南縣委書記吳允明說。
『以前我生活十分困難,現在我可以通過畫畫養活自己了。』在屏南縣雙溪鎮安泰藝術城公益藝術教育中心,村民楊發旺高興地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說。
屏南縣文創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張崢嶸告訴記者:『通過文創項目,讓他們變得有尊嚴、有作為,樹立自信,這是文化扶貧帶來的最明顯成效。』據悉,2016年以來,通過公益文創這一紐帶,屏南縣共培訓了貧困戶400多人、殘疾人100多人,賣出畫作5000多幅,總值達300多萬元。
文創產業還促進了鄉村旅游發展,古村落民宿、餐飲、農特產品銷售等被帶動起來,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回歸,『空心村』重煥生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薛志偉)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