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寧德:脫貧攻堅 水滴石穿(慶祝改革開放40年·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2018-10-17 09:19: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地處福建省東北部的寧德,俗稱閩東,過去給人的印象是『老、少、邊、島、貧』:革命老區,全國最大的?族聚居地,地處臺海一線,境內大小島嶼643個,曾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因貧困落後,寧德一度被稱作中國東南沿海『黃金斷裂帶』。

  30多年來,寧德始終把『加快發展、擺脫貧困』作為工作主線,以『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精神久久為功,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貧困人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77.5萬人下降到『十二五』末的低收入人口11.5萬人,2017年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28%。作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成功實踐,『寧德模式』被譽為『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典范』。

  培育思想動能,激發內生動力

  吹拂著濕潤的海風,鍾華傑的身影出現在三都鎮的海上漁排上。作為寧德市『理論宣講輕騎兵』的宣講員,鍾華傑的任務是向漁民宣講黨的惠民好政策。

  『咱三都澳最出名的就是大黃魚,大家想想,一斤大黃魚怎麼從15元賣到100元?』鍾華傑一開口就吸引了漁民的注意。『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讓咱們的海洋養殖業大有可為。』圍繞漁民增產增收、海洋保護發展,鍾華傑的宣講讓漁民聽得津津有味。

  講清『普通話』、講好『本地話』、講活『百姓話』,讓理論宣講活力十足。『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鍾華傑說,『目的就是讓老百姓坐得下、聽得懂、記得住。』

  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扶貧先要扶志。培育思想動能、激發內生動力,『理論宣講輕騎兵』正是寧德的扶志創新之舉。

  『「輕」就是隊員少、力量精,每次安排兩三位宣講員進基層宣講;「騎」就是速度快,第一時間將黨的聲音傳達到基層廣大乾部群眾;「兵」就是范圍廣,宣講員來自基層一線,以身邊人說身邊事的形式解讀黨的政策。』寧德市委講師團團長餘桑介紹。返鄉創業大學生組成的『田秀纔』、興村富民帶頭人組成的『土專家』、退休老乾部組成的『夕陽紅』……如今,寧德市縣鄉三級共有宣講小分隊112支,宣講員1220多名,實現了區域全覆蓋。

  破除『安貧樂道』『等、靠、要』等落後思想,寧德創新傳播方式,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深入宣講黨的扶貧政策,講好微故事,講活大道理,全市上下形成了脫貧攻堅、啃硬骨頭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全市選樹百個『扶貧團隊』、百名『扶貧先鋒』、百個『脫貧之星』,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自力脫貧的願望和信心,形成了你追我趕、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扶志與扶智結合,寧德每年組織實施『雨露計劃』等實用技術和就業培訓1萬多人次,實現轉移就業2000人以上。2017年全市共發放各類助學金和補助6198.35萬元,惠及3.25萬人次。

  瞄准主攻方向,集中優勢攻堅

  位於福鼎市的赤溪村,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30年前的赤溪村有多窮?『280多戶村民住在12個「五不通」的自然村,住的是茅草房,點的是煤油燈,吃的是地瓜加野菜……』土生土長的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隨口道來。

  赤溪村的改變,經歷了三個10年。『1984年到1993年是輸血階段。』杜家住說,赤溪村的貧困狀況經人民日報報道引起社會關注,村民收到來自各地的樹苗和羊羔等,但是因缺乏種植養殖技術,樹苗和羊羔都沒成活。

  1994年的整村搬遷成為赤溪村發展的轉折點。依靠寧德『造福工程』的政策扶持,350多戶?族鄉親全部從山上的茅草棚搬進了山下的磚瓦房。2007年到2017年,是赤溪村的嶄新10年,依靠當地資源,2016年村裡成立了赤溪旅投公司,開發了旅游集散中心、下山溪溪谷度假區等項目。去年,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641元,是1984年的100倍。

  赤溪村只是寧德扶貧攻堅的一個縮影。30多年來,寧德牢牢把握『精准』這個扶貧工作的核心要義,瞄准主攻方向、精准施策,集中優勢打攻堅戰。

  寧德建立大數據平臺,確定建檔立卡扶貧對象2.12萬戶,實行細化分類,逐戶制定幫扶計劃。近年來,陸續對1萬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產業幫扶、對4500戶實施搬遷扶貧、對3400戶落實『兜底』保障,對2.3萬名貧困勞動力實施轉移就業。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寧德實施『造福工程』搬遷扶貧計劃,『十三五』以來,全市完成搬遷4.26萬人,1.14萬貧困群眾實現『挪窮窩』。『在政府的幫扶下,我們陸續開發了一批示范旅游項目和生態農業項目,積極引導群眾村中創業。』杜家住說,『如今村年接待游客超過了15萬人次,在家門口就能賺錢致富。』

  寧德每年統籌2億元惠農扶貧資金,深入實施精准網底、產業扶貧、信貸扶貧等『十大工程』,組織開展春夏攻勢和『百日會戰』行動,並確定雙月17日為進村入戶『幫扶日』,推動扶貧脫貧落細落實。

  創新扶貧模式,因地制宜發展

  隱於青山綠水間,百年老宅遍布村落,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古韻綿長。但全村1400多戶籍人口,只有100多人留守,大多為老人和兒童。2014年,屏南縣以傳統村落為平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如今龍潭村常住人口增加至400餘人,前來創業的人還把咖啡館、牛排店等『城裡貨』帶到了村裡。

  林正碌作為文創人纔被首批引進龍潭村。他為村民免費提供油畫教學,在此基礎上打造藝術教育平臺,吸引不少油畫愛好者到來。文化藝術讓古村落形成新業態,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

  『我們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於扶持文創產業,推動文創人纔和企業集聚。』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指揮部張崢嶸介紹,如今村莊熱鬧了,村民回歸了,屏南蹚出了一條『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落+互聯網』的扶貧新路。

  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是寧德扶貧工作始終堅持的思想。『能人引路』『龍頭帶動』『電商扶貧』……多種扶貧模式,讓寧德的扶貧工作生動而有效。

  柘榮縣際頭村已是瓜果飄香,游客如織。五姐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繆帶弟,大學畢業後返鄉創業,將所學專業運用到養殖業上,發展『豬—沼—果—蔬』生態循環農業,公司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並帶動本村百人就業,10多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曾經荒蕪冷清的際頭村,在她的帶領下發生蛻變。

  寧德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安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農源型深加工示范企業,通過農業專業合作社建立44個種植養殖基地,2017年收購農、林、牧、漁、菌原料1.6萬噸,輻射帶動30個村、4610戶農戶增收2.1億元。

  以『百鎮千村』建設為抓手,寧德以產業融合推進鄉村『旅游增收』模式。目前,全市有14個村被列為旅游扶貧開發示范村。2017年,全市鄉村旅游間接就業人數30萬人,實現鄉村旅游收入81億元,同比增29.7%。

  『寧德將大力弘揚「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弱鳥先飛」的追趕意識,「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努力以高質量趕超發展,走好擺脫貧困之路,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寧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其春說。

  《人民日報》( 2018年10月17日01版)

責任編輯:連冬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