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題:『第一動力』的時代交響——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重大變化
新華社記者陳芳、董瑞豐、胡?
從一曲『東方紅』到『天宮』游太空,從國產航母下水到『蛟龍』深海探秘,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中國科技創新整體能力持續躍昇。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中國科技創新正迎來歷史性跨越,神州大地回蕩著『第一動力』的時代交響。
40年只爭朝夕:中國科技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一條街折射40年變遷。
從中國電子『第一街』到世界創客『點子庫』,深圳華強北的全球最大硬件孵化器『HAX』使中國的硬件創新對接美國硅谷,助力全球上百個創業項目。
一個『村』濃縮歷史印記。
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全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示范區,北京中關村緊跟技術革命浪潮,目前已擁有300多家上市公司、2萬餘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大批獨角獸企業。
1978到2018,40年彈指一揮。
空間科學、人工智能、四代核電、量子通信……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轉變,越來越多的中國研究正挺進『無人區』。
一粒灰塵百萬分之一的重量是多少?中國科研團隊在山洞裡的實驗室中,解析著牛頓萬有引力的奧秘。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和研究團隊近期有關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研究成果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自然》評價認為,這項實驗可謂『精確測量領域卓越工藝的典范』。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羅俊就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喻家山人防山洞裡籌建引力實驗中心。由於常年在山洞,他甚至出現半邊臉的白癜風,幾乎每個月都要感冒發燒。但經過『30多年如一日』的堅持,他們的科研成果最終實現了對國際一流的趕超。
40年風雨兼程,中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201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達1.76萬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昇至第17位……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實力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昇的重要時期。
『我們現在有了若乾大國重器,還要有更多大國精器。』戰略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說,『這就如同肌肉強壯了、骨骼壯大了,但心髒和腦子還要跟上。科研人員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只爭朝夕。』
你追我趕:科技創新動力永不停歇
一個國家的創新發展道路是漫長的,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
當前,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頂尖人纔和團隊還比較缺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撰文指出:『我國擁有全球門類最齊全的產業體系和配套網絡,其中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許多產品仍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部分關鍵技術環節仍然受制於人。』
如何評價我們創新走過的歷程?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認為,僅僅與過去的自己相比,會將科技的進步看成一路高歌;只與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相比,會把創新『卡脖子』面臨的問題視為滅頂之災。
中國要發展,最終要靠自己。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級創新平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科技創新的『第一動力』永不停歇。
制度優勢是根本保障——
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部曲』,創新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增加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到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穩。
改革開放是強大引擎——
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75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能力,是未來我國科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礎,而這源自改革開放40年的積累。
人纔集聚成關鍵支橕——
千秋基業,人纔為先。我國有9億多勞動力,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具有專業技能,每年大中專畢業生1300多萬人,這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創新資源和發展優勢。『要我創新』變『我要創新』,越來越成為全民族的一種自覺。
廣闊市場成創新溫床——
全國高速鐵路裡程已經佔全球總裡程6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發電量居世界第一;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和保有量均佔全世界50%以上;5G新型網絡架構等技術納入國際標准……科技不僅讓生活更美好,更主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
邁過科技創新『關鍵坎』:奏響『第一動力』的時代交響
當前,我國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
——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清華大學副校長、國際著名實驗物理學家薛其坤院士認為,想在科學原創上發現別人看不到、發現不了的東西,肯定你的眼睛要更亮,你使用的儀器工具分辨率、靈敏度要更高。
——增強科技創新供給。為破解科研成果大量『睡大覺』、成果轉化『兩頭難』,國家接連出臺鼓勵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現知識價值的政策,通過大力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能力支橕體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
——完善科技體制改革。我國科技界『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項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問題正在逐步解決。砍掉不合理的繁文縟節和陳規舊章,樹立良好科研生態,中國正在加速建立服務於人的創造性活動的科研管理機制。
『我們在創新發展征程上匯聚起磅礡力量,邁過科技創新的「關鍵坎」,定能夠書寫決勝未來的新奇跡。』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