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題:激發中國創新的時代偉力——從全國兩會看『第一動力』
推動『中國號』巨輪在新時代航程中行穩致遠,靠什麼提供充沛、持久的動力?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兩會期間,『第一動力』成為會內會外關注的熱詞,『創新的春天』氣息正濃。13億多中國人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依靠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向著世界科技強國前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前進!

創新熱土,『第一動力』支橕歷史性巨變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進入空間站時代。』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國量子保密通信研究在國際上處於全面領先地位……』
『「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線以時速350公裡投入運營,為世界高速鐵路商業運營樹立了新的標杆。』
2018年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上,航天員楊利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和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工程師趙紅衛三位全國政協委員面對中外記者,亮出最新科技成果。
這是新時代創新的鮮明注腳。
40年來,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開啟了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創新周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碩果累累:
——神舟、嫦娥、蛟龍、北斗、大飛機、超級計算機……隨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重點領域率先實現跨越,取得了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
——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各項指標量質齊昇。截至2017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135.6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8件。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數千家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數百家企業加速器,與19家國家自創區和156家國家高新區形成了一個日趨完善的創業孵化生態鏈條。
……
日新月異、氣象萬千,創新成就支橕國家巨變——
五年來,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日均新設企業由5千多戶增加到1萬6千多戶……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新動能加快成長,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
『中國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科技部部長萬鋼說,中國科技創新有力地支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實現了全面融入、主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厚積薄發、應時而生,時代給創新更大的平臺——
『一股創新風暴正在中國掀起……規模之大可能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從世界最大的無現金交易總量到世界最快的大數據計算速度,從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到世界最先進的高鐵網絡……中國在許多行業突破科技瓶頸。
『這幾年,我們在供給上的創新滿足了大家共同的需求,成就了令人震撼的市場。』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范小雲委員說,歷史上中國的四大發明改寫了世界歷史。今天,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這『新四大發明』正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理念越來越成為『自覺』。
只爭朝夕,以創新應對時代之考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
波瀾壯闊的新時代,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中大國,對創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對創新的認識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深刻。
——應對時代之考:創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需要「第一動力」強有力的支橕。』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說,無論是當前打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還是深化改革開放,或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我們都需要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去解決前行中的問題,現代化強國必須是創新強國、科技強國。
——應對社會之考:創新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
交通擁堵,是當前很多城市的痛點。
杭州,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安裝了一個人工智能中樞——城市大腦,用數據幫助城市做思考和決策。在試點區域,城市大腦接管128個信號燈路口,通過對紅綠燈實時管控,使通行時間減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4.6分鍾。
這是用創新解決人民新需求、新期待的一個縮影。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由大變強,新動能接續,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有更多的創新。
連續6年蟬聯全球視頻監控市場份額第一,海康威視已經擁有行業絕對話語權。海康威視董事長陳宗年代表說,企業必須積極創新,為我國經濟加速向主要依靠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昇的內涵式發展轉變貢獻力量,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應對發展之考:創新是搶抓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的戰略決策。
在太鋼集團T800級高性能碳纖維生產線上,經過多道工藝加工而成的碳纖維正在收絲。
『一束碳纖維產品只有4毫米寬,裡面含有12000根碳纖維,每根比頭發絲還細得多,卻能經受高溫、腐蝕而不失強度,在航空航天等領域有廣泛應用。』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呂春祥代表說。
此前,由於核心技術被少數國家壟斷,高性能碳纖維曾經長期依賴進口。怎麼纔能『煉』出世界級強度新材料?呂春祥的答案是:創新、創新再創新。
如今,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正在引發國際產業分工重大調整,重塑世界競爭格局。
『不能等待觀望,不可亦步亦趨,當有只爭朝夕的勁頭。我們要搶抓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李家俊代表說。
厚積薄發,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從黨的十九大到2018年全國兩會,牢牢把握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路徑愈發清晰:
——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准建設國家實驗室。
——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績效評價要加快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
——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
……
站在新起點,結合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委員表示要集眾智匯眾力,做好『加減乘除』,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做好創新『加』法——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引領高質量發展。
只有夯實基礎研究這個『地基』,纔能築牢中國創新的『大廈』。
『推動我國產業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必須有基礎研究支橕。』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長胡明春代表認為,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要在國家層面明確相關支持政策。
做好創新『減』法——修改廢止有悖於創新的『陳規舊章』,減輕科研人員創新『負擔』。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委員說,『希望國家創造一個符合創新規律、寬松的科研環境,讓科研工作者少「跑項目」,沈下心搞研究,自由探索、釋放更大創新潛能。』
做好創新『乘』法——培育創新生態,善待創新人纔,發揮智慧的乘數效應,成倍增添創新創業活力。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纔驅動。』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程永波委員表示,全社會要積極營造良好的環境,創新人纔培養、引進政策和激勵機制,讓各類人纔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纔智充分湧流。
做好創新『除』法——清除有礙創新的『繁文縟節』,把好政策落實好。
創新,最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需切實扭轉普遍存在的『以論文論英雄』的現象,建立以影響力和應用效果為標准的成果評價方法,引導科研人員更加重視創新的質量、價值和實質貢獻。
……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沈的民族稟賦。』2018年兩會,伴隨著新時代藍圖的鋪展,創新將迸發強勁的時代偉力,書寫發展新篇章。(參與采寫:任會斌、霍瑤、李鯤、朱涵、劉巍巍)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文藝+宣講』讓黨史學習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