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工程自運行以來,在防洪、發電、航運、補水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
更加凸顯高質量發展
在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同時,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並未因生態優先而降低了發展的速度,反而凸顯了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數據顯示,2017年,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6.8萬億元,佔全國比重達到44.5%,比2016年增加了1.2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5835元,比全國人均水平高出10.4%。
今年上半年,已公布數據的29個省份中,有7個省份經濟增速超過8%,長江經濟帶沿線省份佔到5席,分別是貴州、雲南、江西、四川和安徽。貴州省上半年更是成為增速唯一達到兩位數的省份,以10.0%的成績暫居全國第一。雲南省以9.2%的增速位居第二,江西省以9%的成績位居第三。近兩年來,長江經濟帶總體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增長引擎作用明顯。
在成長春看來,在保持較快增速的同時,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成效明顯。
湖北省編制了《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大力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產業護江和綠色引擎工程』,以汽車、船舶、裝備制造三大優勢產業為重點,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昇級,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高端化發展,著力提昇湖北長江經濟帶制造業的發展層次和綜合競爭力。2017年,全省技改投資達4959億元,同比增長61.1%,產值過千億元產業總數增至17個。湖北的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先期形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等5個8000億元產業,加快打造長江經濟帶世界級新型產業集群,增強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新動能。
整體上看,重慶、武漢、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的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武漢光谷在光電子產業領域發展成果明顯。
這也體現在產業結構上。成長春說,長江經濟帶2015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實現了『三二一』型產業結構轉變,2016年三次產業結構為8.10:42.88:49.02,與2012年比較,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第二產業比重下降6.2%,而第三產業比重上昇7.2%,新興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對長江經濟帶的支橕作用進一步凸顯。
『產業的轉型昇級也帶動了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昇。』成長春舉例說,長江經濟帶在布局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同時,加快建設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建設海洋工程總裝研發設計、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等一批國家工程實驗室。沿線城市也紛紛出臺政策,扶持『智能』產業:上海啟動智能制造應用『十百千』工程;武漢打造『機器人之都』,重點布局工業機器人、智能成套裝備等產業;在合肥,由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建的中國聲谷成為扶持『智能』產業發展的落腳點。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