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巫山縣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讓出生態空間留出發展空間
貴州省赤水市復興鎮凱旋村地處丹霞地貌地區,過去老百姓在石旮旯裡『討生活』,而今則在石壁上種植珍貴的中藥材金釵石斛。石斛長在潮濕的丹霞石上紮下根,不用施肥上農藥,只需偶爾澆點水,不僅有經濟效益,還改善了環境。鮮枝條、乾石斛花、石斛茶等石斛產品不僅通過傳統渠道售賣,還通過互聯網電商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對於長江經濟帶上游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來說,任務尤其繁重。
赤水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遠馳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過去為了帶動農民增收,種植過蔬菜、水果等,但農業的面源污染等還是給赤水河生態保護帶來了不小壓力。
為更好地保護生態,赤水市將市內工業企業集中到了園區,避免遍地開花。同時,在引進企業時執行最嚴格的環保標准,取締和拒絕了大小項目36個。並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十百千萬』產業,即10萬畝金釵石斛、百萬畝竹林、千萬羽烏骨雞、百萬畝生態水產養殖和花卉苗木種植。2017年,赤水市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75%。
『保護生態環境,也助推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們雖沒有大型工業項目,但因為優美的生態風光,赤水市的生態旅游發展迅速。』謝遠馳說,2014年赤水市旅游人數只有461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6.57億元;到了2017年,旅游人數已增至1634.0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85.17億元。
雲南省昭通市綏江縣新灘鎮?魚村位於長江邊的大山上。站在?魚村安置點放眼望去,腳下是奔騰的江水,大片郁郁蔥蔥的果樹和竹林覆蓋了兩岸。
過去村民在山坡上種玉米,山坡上的荒地就像一塊塊補丁,雨季時泥石流災害多發。2016年,當地政府在半山腰建成了集中安置點,村民們從更高更遠的山裡陸續搬遷下來。當地引進了一種叫做半邊紅的李子樹,慢慢變成了?魚村乃至綏江縣的特色農業。本刊記者了解到,當地村民戶均種植十來畝李子樹,一年收入能達三四萬元。
『一個地方,如果光搞保護,老百姓吃什麼?但不保護生態,任由破壞,更不行。這就要求選好產業,既實現生態保護,又實現農民增收。老百姓搬遷後,做到留山、留水、留綠、留白,讓出生態空間、留出發展空間。』綏江縣委書記楊淞說。
有受訪專家指出,對於長江上游生態脆弱地區,發展經濟絕不能對資源和環境竭澤而漁,但生態保護也不可能捨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條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道路。
『麗江就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最大受益者。』雲南省麗江市委書記崔茂虎說,『麗江沒有發展重化工,經濟總量不大,但我們擁有雪山草甸牛羊、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美景,生活在天藍、地綠、水清的環境之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吃得上生態的食品、喝得上純淨的甘泉、呼吸得上新鮮的空氣。這些美好我們願與世界共享。』
厚植發展的綠色基礎
在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興發集團新材料產業園,《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長江岸邊的興發集團化工配置車間拆遷工作已接近尾聲。興發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企業。近兩年,興發關停了臨近長江的22套總價值12億元的生產線,騰出了900多米長江岸線。
宜昌緊臨長江,化工產業是全市產業支柱之一,產值近2000億元,佔全市工業比重達30.6%,佔全省石化行業近三分之一。『重化工圍江』等問題導致生態環境不堪重負。
『我們面臨的壓力實際上也是動力。』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周霽說,『宜昌要投入長江大保護中,做好污染型企業的減法和長江生態破壞的除法。』
2017年,宜昌市制定實施《宜昌化工產業專項整治及轉型昇級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在2019年底長江及其支流岸線1公裡范圍內所有化工企業裝置「清零」』的目標,實現一公裡『留白』。
為此,宜昌設立10億元化工產業轉型昇級引導基金,引導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全力搞好員工轉崗安置和社保接續工作。一年來,全市強力推進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首批依法關停25家化工企業。關閉礦山等206家,關停規模以上磷礦開采企業29家,壓減磷礦產量70萬噸。
『清零』背後並不是對化工企業一關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導推動企業轉型昇級,向高精尖、向綠色循環發展提昇。興發集團的產業結構就實現了由單一磷化工向鹽化工、硅化工延伸。興發集團充分利用磷、硅、鹽等化學產品間的共生耦合關系,使每一道工序的產品和副產品都能成為下一道工序的原材料。有機硅原材料就源於生產草甘膦的副產品氯甲烷,而有機硅的副產品鹽酸則回爐用於生產草甘膦。
地處長江岸線保護核心區的雲陽縣,在取締化工項目後把發展的方向轉向了大旅游、大健康、大數據等產業。當地大力發展以柑橘、核桃為主的經濟林52萬畝,實現增綠又增收;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壯大中藥材加工、柑橘冷鏈保鮮等農業7條產業鏈,今年一季度實現銷售收入13.8億元,同比增長28.5%;建設渝東北區域數據中心,推進醫藥、新材料、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推進大數據產業園建設,發展數字經濟。
『長江沿線正在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徹落實到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成長春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長江乾流22個重點斷面水質均符合或優於Ⅲ類標准,上海、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等8省市PM2.5及PM10濃度實現雙降。南京、杭州、武漢、長沙、成都、貴陽等6個省會城市主要污染物同比削減率超過2%。
上海社會科學院於7月份發布的長江經濟帶城市綠色發展指數(2018)顯示,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指數、污水處理廠綜合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處理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81.6%、86.0%、94.1%、84.6%、40.4%,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