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貴州:『萬企融合』新活力 數字經濟新藍海
2018-05-29 10:24:00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高登世德王康的感受,也是眾多選擇帶領企業落戶貴州的老總們的一致感受。

  ——高通公司總裁德裡克·阿博利:貴州有著非常獨特的資源,並關注綠色發展,這也是美國高通公司所關注的。再加上貴州要成為數據中心技術的領跑者,這也進一步使得我們能夠做出決定,與貴州省建立起戰略合作。

  ——苹果公司環境、政策和社會事務副總裁麗薩·傑克遜:苹果選擇貴州是因為,貴州有令人矚目的增長,是中國新數據中心領域最具發展潛力的地點之一。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貴州是大數據產業的福地,在大數據領域的發展從無到有,收獲了很多成果和豐富經驗。在貴州發展大數據是一件讓人很開心和振奮的事情。貴州提出大數據的戰略是非常好的,而且這也能充分利用貴州水利能源的優勢。

  ——滿幫集團聯席總裁、貨車幫CEO羅鵬:貨車幫之所以選擇貴陽,是因為這裡有一群懂我們的人。

  ……

  數據顯示,經過五年發展,貴州大數據相關企業從2013年的不足1000家增長到了如今的8900家,大數據產業規模總量超過1100億元人民幣。2017年,貴州省電子信息制造業與電力並列成為工業第二大增長點,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數據清洗加工、安全、交易等新業態不斷湧現。

  貴州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把發展大數據作為彎道取直、後發趕超的戰略引擎,紮實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加快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大數據成為世界認識貴州的新名片。

  圖為貴安新區生態富士康園區。劉啟鈞攝

  轉型昇級大數據成為經濟提質增效『新藍海』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大數據是一種資源、一種技術、一種產業、一種理念,更是一個時代。大數據唯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應用到更廣泛的天地,纔能開出更絢爛的花朵,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對於這一點,貴州看得很清楚。

  2017年,貴州運用大數據開展『千企改造』,對4000多家企業進行了以信息化、數字化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實現了一批傳統產業的轉型昇級和突圍發展;同時,通過實施『大數據+產業深度融合2017行動計劃』,打造了一批產業服務平臺和融合應用技術標准,推動一批傳統產業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走進貴陽經開區航天電器『麻花針』合件全自動生產線,70多臺智能設備正在忙碌地運作,繞線、衝胖、壓接、檢測等六種工序正有條不紊進行,不一會,一顆『麻花針』已經焊接成型。

  可別小看了這顆『麻花針』,它的直徑只有0.28毫米,需要采用極其復雜的制造工藝。它也是航天電器由傳統制造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的見證者。

  『未使用自動化設備之前,60餘名員工每天加班加點生產麻花針合件不到200萬件,較低的生產效率造成了訂單交付周期拉長,時間成本加大,同時因手工制造帶來的瑕疵使得產品質量難以保證。』車間主任王利祥對此深有體會。智能改造後,很多環節只需動動手指,大多數工作就可以完成了,目前車間人員由原先的60人減少為28人。『機器讓智慧昇級,每個人的產出量也大大提昇了。』與傳統生產線相比,全自動生產線生產效率提昇近3倍,產能由月產200萬件提昇至500萬件,合件的整體合格率從80%提昇至95%以上,真正實現了『智能生產』。

  記者注意到,在麻花針自動生產車間入口左側有塊大屏幕,當天產品計劃數量、當前完成量在屏上全部清晰可見,生產過程全程可視。

  『以前接到一個訂單,要經歷審價、生產等眾多步驟,流程較長。』航天電器智能制造工程部綜合管理處處長呂江濤說,為打破信息壁壘,航天電器嘗試以大數據手段開展數據采集、多源數據融合和數據分析,實施『大數據+工業』深度融合,航天電器和航天雲網合作,通過雲平等七大系統無縫集成,從客戶下單到生產的數據可同步共享,生產組織內部信息與生產設備之間互聯互通,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航天電器生產數據已實現同步上傳航天雲網工業雲平臺,通過數據分析實時監控產品質量,實現及時發現並糾正質量偏差,極大地提昇了產品的合格率。同時,航天電器依托工業雲平臺,努力形成設計雲、制造雲、檢測雲、物流雲、采購雲、商務雲、貿易雲等多種雲端服務形態,將生產流程中的『信息孤島』全部打通。現如今,從用戶發布需求到訂單交付,整個過程15分鍾便可完成。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