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汶川地震十年:村美民富產業旺 鄉村振興譜新篇
2018-05-11 10:43:44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陣鞭炮聲響起,北川縣石椅羌寨70歲的羌族文化傳承人母廣元給客人獻上羌紅和進寨酒,悠揚的羌族山歌伴隨著祝福聲和歡呼聲,縈繞在青山綠樹間。同一時間,在汶川縣雁門鄉芤山村,乾淨整潔的村道兩旁成片的果林裡,村民們正在忙碌;在青川縣板橋鄉上馬坊村,一間烘烤房內,幾名婦女正一邊小聲聊天,一邊選摘著已經烘乾的羊肚菌……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經過去十年,昔日滿目瘡痍的土地上,新城鎮拔地而起,新生活有序起步。當年極重災區的鄉村,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加快農村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戰略,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紮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對標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和方向,走過地震十年的汶川、北川、青川等四川極重災區,正奮力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培育致富產業全力助推脫貧攻堅

  『災後重建早就讓我們住上好房子了,現在日子也好過很多。』曾中貴有些害羞地憨笑著。

  曾中貴,廣元市青川縣板橋鄉上馬坊村村民,一家4口人,夫妻倆都有殘疾,2個孩子在上學,是板橋鄉1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去年已經順利脫貧。

  『要讓貧困戶脫貧,必須解決產業問題。』板橋鄉黨委副書記何傑告訴記者,地震對口援建結束後,浙江省建立了長效幫扶機制,進一步助推青川縣可持續發展。位於板橋鄉的紅旗現代農業園,就是浙江長效幫扶項目之一。農業園佔地3270畝,主要種植段木黑木耳和黃茶。

  走進園區,只見一行行木樁呈人字形交叉立在旱地裡,木樁上已長滿黑木耳,烏壓壓一大片。

  何傑說,當地很多貧困戶都住在高山上,居住分散,無法發展產業。於是,鄉上就以『三資』(資源、資金、資產)入股的方式,讓這些分散的農民集中參與山下園區的經營發展。這些農民的資金和資產有限,資源卻很豐富——漫山遍野的青杠樹,是種植黑木耳的極佳木材。

  除了政府一次性發給每戶2000-3000元的產業發展資金,農民可以按每1.2米一根的青杠段木折價2.5-2.7元入股園區。園區根據經營情況,按入股股本的15%-30%分紅,去年已經分了2次。

  曾中貴掰著手指算了算自家的收入,除了入股食用菌合作社和蜂業合作社的4000元每年都有固定分紅,在園區打掃衛生每月有400元,摘木耳、釘菌棒、除草等每月約有1000元,一家4口每人每月還有220元低保。

  『全鄉341名貧困人口今年將全部脫貧。』何傑說,農業園不僅幫助貧困戶脫貧,也讓鄉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今,板橋鄉的道路修好了,文化牆、雕塑、涼亭等一應俱全,為走農旅結合的路子打下了基礎。

  在恢復重建過程中,按照『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的總體要求,四川災區各級黨政部門堅持重建與脫貧同步推進,綜合考慮災區的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搶抓恢復重建帶來的機遇,堅持規劃引領,完善基礎設施,強化產業支橕,為災區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不用外出務工就能掙到錢,還能照顧好老人和孩子,這讓我覺得很欣慰。』大水村村民唐艷的一句話,道出了全村人的心聲。

  地震後,綿陽市北川縣曲山鎮大水村將生態有機茶葉生產和傳統羌茶制作工藝恢復作為發展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重點。2010年,該村正式注冊成立了『北川振興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由最初的3戶發展到102戶,社員400餘人,同時帶動了周邊4個村、668戶茶農投身茶產業,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

  『現在只剩7戶在脫貧,這都是羌茶帶來的變化。』合作社負責人吳紅說,眼下的主要工作是對茶農加強手工采茶制茶的技能培訓。她希望把願意學手工茶制作的鄉親帶動起來,共同把北川的手工茶發揚光大,讓更多人知道『羌茶香』。

  清明前後,正是曲山鎮采茶的好時節。農戶們將采摘的茶葉按市場價賣給茶葉公司或合作社,公司或合作社再請專業師傅制作成香氣十足的羌茶,遠銷各地。羌茶產業,正帶著當地百姓走向更好的生活。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