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十年·重建與振興]『川』越10年 希望,在美麗的田野上
2018-05-11 10:27:2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杜秀萍 劉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立夏時節的川北,山林蔥郁,江水碧綠,一個個規劃別致的鄉村掩映其間,一幅幅恬靜優美的畫卷在舒展。

  10年前,這份寧靜被無情的災難打破,只剩斷壁殘垣,一片沈寂……

  10年來,憑借人們的堅強意志和團結精神,一座座新家園,又在廢墟上重建!

  2017年,『5·12』汶川特大地震39個重災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430元,是2008年的3.1倍,年均增長13.2%。截至2017年底,這些縣建成幸福美麗新村6384個。

  『川』越10年,浴火重生。希望,在美麗的田野上。

  看,鄉村振興的澎湃力量

  近年來,不少地區農村勞動力呈現『逆向流動』的趨勢。對於『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災區來說,這股潮流出現的時間更早一些。

  汶川縣水磨鎮大岩洞村蒲琳一家為了生計,2006年去重慶打工。地震發生後,夫妻倆就萌生了返鄉的念頭。『想離家人更近一些。重建後,生活環境也好了很多,孩子上學更方便。』蒲琳說。

  水磨鎮距離地震震中映秀鎮不到20公裡,地震中受損嚴重,重建後的發展定位也從原來的『工業重鎮』轉變為『旅游小鎮』。這裡種茶制茶歷史悠久,擁有2700餘畝的生態有機茶園,推動生態農旅相融,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2011年,蒲琳一家返鄉時,煥然一新的小鎮已經建成,他們也順勢投入到茶產業的發展中。『先是從村民手中流轉了些土地,還在景區開了店面,自種自銷。』蒲琳說,隨著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他們注冊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吸納了附近4個村的村民加入,『去年收入20多萬元。今年打算再開個微店』。

  在什邡、綿竹、江油、安州、汶川等重災縣的鄉村,類似蒲琳一家的返鄉故事,10年間不斷上演。災難過後,他們想離家人更近,也倍加努力地去創造新生活,各方力量的集聚,幫助他們圓了一個又一個夢想。

  聞,鄉村振興的生態原香

  正如水磨鎮的轉變,對於重災區來說,災後發生巨大改變的,還有當地的發展思路和模式。

  一路走來,記者看到震前以采礦業為主的什邡市紅白鎮、綿竹市清平鎮等,震後都打起『生態旅游牌』。

  什邡市紅白鎮峽馬口村,定位打造什邡市『後花園』,近年來盤整旅游資源,吸引投資商入駐,鼓勵村民開農家樂,鄉村旅游發展初見成效。村主任陳彥貴介紹說,『村裡新引入了一個公司開發旅游資源,總投資上億元,去年開始試運營,今年下半年將正式開放』。

  在峽馬口村的東北方,相距170多公裡的江油市貫山鎮清平村也同樣打起『生態牌』,吃上『旅游飯』。

  清平村是一個民居錯落、魚塘散布的丘陵村落,因『稻田養魚』遠近聞名。村黨支部書記魏國剛介紹,2012年3月,他們開始探索嘗試稻田養魚,實現『稻田養魚魚養稻,糧食增產魚豐收』的雙贏。目前,該村已建成標准化的稻田養魚基地600畝,畝均收入比傳統種植增加約4000元。同時,『稻田養魚』還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吸引了周邊的游客紛至沓來。

  聽,鄉村振興的青春韻律

  鄉村振興離不開一支素質過硬的基層黨組織隊伍。在地震重災區的一些鄉村,村兩委班子呈現年輕化、專業化趨勢。

  『85後』陳遠航,曾是成都一家園林設計公司的高管,工作10多年來設計了不少精品園林項目。他始終有個情結——讓『養在深閨』的家鄉能被更多人所認識。豐富了經驗,積累了資金,再加上當地政府的支持,2016年,他醞釀許久的想法終於落地。

  陳遠航先是精心選址,在家鄉綿陽市安州區曉壩鎮齊心村村口建起翎谷濯纓民宿酒店。去年1月,他還自薦參加了村黨支部競選,並當選副書記。

  今年4月,陳遠航辭去高管工作,准備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他表示,要以翎谷濯纓民宿酒店為原點,吸納村民就業,帶動村民開設民宿,一起致富,享受美好生活。

  據齊心村黨支部書記賈壘介紹,去年換屆,共有包括陳遠航在內的4名『80後』進入村兩委。曉壩鎮鎮長王曉芹告訴記者,『鄉村振興,人纔是關鍵因素。大學生、退伍軍人、農民工等群體有資源、有思路,吸引他們返鄉創業,能夠激發地方發展活力。地方政府應積極搭建平臺,做好配套服務』。

  蜿蜒的岷江、沱江、涪江,並排自北向南流過川北大地,滋養著曾遭受自然災害的人民。在川北,一批『80後』『90後』正在家鄉的熱土上揮灑汗水,綻放青春。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