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十年迎巨變 巴蜀氣象新——回望『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發展振興
2018-05-11 10:27:21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曉東 馮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十年,想要忘卻而又時時記起的,一定是刻骨銘心、感天動地的經歷。『5·12』汶川特大地震,是億萬中國人不能忘卻的集體記憶。

  這幾天,前來『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鎮漩口中學遺址為遇難者獻花祭奠的人越來越多。漩口中學大門處的紀念雕塑上,時間永遠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

  『十年過去了,我們專門從成都趕來緬懷在地震中的遇難者,看到當年滿目瘡痍的災區如今面貌煥然一新,我們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希望災區群眾的生活能夠越來越好。』來自成都的李江蘭一行四人自駕前來為遇難者獻花。

  十年,是時間的跨度,是奮斗的歷程,是重生的足跡。經過科學救災、科學重建、發展振興,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嚴重破壞的巴山蜀地發生歷史性改變。汶川、北川、青川……39個重災縣實現跨越發展,城鄉面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和精神生活等都迎來巨變。

  2017年地震災區39個重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27億元,是震前的3.2倍,災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278元和14092元,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如今的地震災區實現了浴火重生,龍門山脈城鎮村落美麗和諧,煥發出勃勃生機。

  奠定跨越發展的振興動能

  『郊外杏花坼,林間布谷鳴』。立夏剛過,巴蜀大地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春耕。北川縣禹裡鎮三坪村陡坡上的梯田一壟高過一壟,層層疊疊,村民們正在一片核桃樹園中勞作。

  『這片核桃樹是由禹三紅高山生態合作社種植的,我在合作社裡務工一天可以掙70元,再加上我養的80多只土雞,現在一年掙得比過去多多了。』65歲的李顯軍停下手中的農活,一邊說一邊用手指了指旁邊的公路,『地震後,公路直接修到了我們村裡,家家住新房,戶戶通水電,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禹裡鎮黨委書記徐進介紹,震後,全鎮26個村房捨盡毀,道路全部損壞。現在,村村都通了水泥路,甚至通到了不少村民的院壩裡。『如今全鎮不僅發展起高山蔬菜、水果和中草藥種植等特色產業,而且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達到12000元,今年底將實現全部脫貧。』

  地震,震毀了北川,但重建又興盛了北川。現在,北川縣已建成中羌藥材、高山蔬菜等特色基地75萬畝,第一產業增加值從4.32億元增加到10.8億元,年均增長4.4%。『三農』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帶動總共20384名貧困人口中15686人增收。各類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推廣『村集體+種養大戶』等『六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310個村集體經濟全部達標。

  北川之變就是汶川特大地震災區之變。通過重建,城鄉面貌更新,基礎設施改變,產業興起,生態改善,巴蜀處處生機盎然,發展動力十足。

  什邡市震前是四川的十強縣,地震讓其經濟遭受重創。十年來,什邡市堅持綠色發展,將106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拒之門外,把65家問題企業和101條落後生產線關閉淘汰,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18.32%。在北京市對口援建中,1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入駐什邡經濟開發區。什邡市2017年GDP總量達到284.7億元,是2008年的3.1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1億元,是2008年的3.6倍。

  四川明日宇航有限責任公司於2009年通過北京對口援建落地什邡市,現已成為國內擁有高端制造設備規模最大、專業最全、產品種類最多的飛行器零部件制造民營企業。公司不僅帶動了整個產業協同持續發展,還解決了當地3000餘人的就業,引進高端技術人纔255人,為什邡乃至德陽市的產業轉型昇級和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十年來,汶川特大地震災區始終把發展振興,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災後恢復重建和加快災區發展的重中之重,推動了經濟穩定增長,經濟基礎進一步夯實鞏固,民生保障穩步提昇,居民收入明顯增長,災區群眾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凝聚起磅礡向上的精神力量

  走進綿竹市孝德鎮年畫村,綠樹掩映、花草環繞,民居白牆上,處處可見色彩鮮艷、圖案精美的年畫。年畫街坊、年畫廣場、民間年畫藝術館、二十四孝雕塑群等旅游景點分布其間,形成了完整的以綿竹年畫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

  地震前,年畫村年畫繪制家庭作坊只有幾戶,現在直接或間接從事年畫創作的人員有1500餘人,帶動了老百姓增收致富。『十年前,村民一年通過畫年畫的收入僅有一兩千元,而現在每年收入可達一兩萬元呢!』村民劉慶說。如今的年畫村,正依托年畫文化,結合鄉村旅游、農業觀光打響了『生態休閑』旅游品牌,並於2011年成功創建4A級景區。

  從年畫村輻射出去,綿竹市挖掘以綿竹年畫為重點的文化產業,加強年畫創意產品開發。隨著年畫村的打造、年畫博物館的建立、年畫超市的興起,綿竹年畫年銷售額達到3000餘萬元。

  在發展振興裡找到文化振興之路,用文化振興凝聚精神力量,這是汶川特大地震災區走過的特有之路。

  北川老縣城由於在地震中破壞極度嚴重,震後異地重建新縣城。走進新縣城,極具羌族地域風情的房屋鱗次櫛比,坐落在縣城中軸線上的四川最大的羌文化旅游商業步行街——巴拿恰因其獨特的羌族風情而享譽省內外,各類民俗手工藝店和土特產品店裡來往的游客絡繹不絕。

  北川羌繡非遺傳承人何國良在地震後選擇回到北川,通過利用羌民的傳統技藝,組織和培訓農戶生產自救。他不僅帶動了400餘名婦女就業,更為傳承、傳播、發展羌繡作出了貢獻。他們公司生產的羌族服飾、民間手工藝美術品、裝飾品等產品已經遠銷美國、英國等海外市場。『通過不斷創新技術、豐富產品和拓展渠道,現在我們生產的羌繡受到了越來越多游客的喜愛,特別是服飾、工藝品和飾品等都是市面上的搶手貨。』何國良說,他和所有的北川人都深信,只要堅強努力,日子總會一天天變好。

  十年來,災區深入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優化城鎮布局,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煥然一新。新農村建設全面提速,災區湧現出綿竹年畫村等一大批特色生態聚居點和幸福美麗新村;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以地震重災區6個市(州)所轄的95個城鎮為重點實施『百鎮建設行動』,災區一批重點中心鎮建設成為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旅游、工業、商貿小城鎮,並成功申報全國重點鎮。

  防災意識廣泛增強

  強天林在地震中被一名軍人救出後便堅定了從軍的理想,如今的他已從軍校畢業步入軍營,還加入了中國國際救援隊;受災嚴重的映秀鎮居民黃學芳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現在的她加入了當地的志願者服務隊,為游客提供各種志願服務;『可樂男孩』薛梟大學畢業後如願進入可口可樂博物館,繼續用微笑向參觀者傳遞樂觀的精神……如今,災區人民心懷感恩,繼續傳承發揚著抗震救災精神,努力回報社會。

  十年前,『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人民守望相助,不僅彰顯了眾志成城的抗震救災精神,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四川省社科院震災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南山表示:『災難一旦發生,國家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各級救援力量和救援資源都能迅速投放到災區,並保證志願者、社會組織與政府的良性互動,協同作戰,促進災區有序、高效地開展搶險救援。』

  自2009年起,國務院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5月12日將迎來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防災減災日的設立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南山說。

  經過十年努力,四川省防災減災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目前已有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1個,各市(州)、縣(區)現有儲備庫(含租賃、臨時倉庫)共計190個、20餘萬平方米,全省共有救災物資儲備點1210個,基本形成分級管理、反應迅速、布局合理、種類齊全、規模適度、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救災物資儲備網絡體系。此外,汶川還建立了完善的地震預警預報體系,在全國首創開通了電視地震預警系統,與北京大學合作建立多分量地震監測系統AETA試驗站。在都江堰市建成了集公安天網、氣象系統、防汛系統、國土信息平臺等於一體的應急指揮平臺,健全防震減災『三網兩員』群測群防體系,開展綜合應急演練450次。

  (光明日報汶川5月10日電)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11日01版)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