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2017年,眾多中國『撒手?』裝備令世界驚嘆
2017-12-28 17:36:25 來源:中青在線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1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建軍90周年,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的慶祝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在軍事博物館舉辦的『銘記光輝歷史開創強軍偉業——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上,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和在京豐賓館舉辦的第三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上,國產航空母艦、第四代戰斗機殲-20等各軍種武器裝備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紛紛登臺亮相,展示了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奠基的新型武器裝備體系。

  第三代導航衛星發射入軌

  11月5日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24顆和第25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是全球組網北斗三號首批衛星,衛星進入中圓軌道後經測試和入網驗證,可對外提供服務,開啟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

  全球組網北斗三號衛星首次發射,有力地推動了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和全球服務。2009年,北斗三號工程正式啟動建設,全面突破系統核心關鍵技術,完成地面驗證,衛星狀態基本固化。2015?2016年,成功發射5顆新一代導航衛星,完成了在軌驗證。根據計劃,2018年前後完成18顆北斗三號衛星發射,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並率先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完成30多顆北斗三號衛星發射和全球組網,具備全球服務能力。

  相對於北斗二號區域導航系統,北斗三號導航服務區域將擴展至全球。北斗三號衛星增加性能更優、質量更高的互操作信號,在進一步提高基本導航服務能力基礎上,按照國際標准提供星基增強服務及搜索救援服務。北斗三號系統采用更高性能的銣原子鍾和氫原子鍾,定位精度提昇1?2倍,達到2.5?5米水平。2020年北斗三號系統建成後,我國衛星導航技術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衛星導航系統關乎國家戰略能力,是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典范,在軍事領域不可或缺,為軍事力量運用、聯合作戰行動等提供精確的時間基准和坐標基准,在維護國家安全和拓展國家利益方面發揮基礎性支橕作用,尤其是在軍事力量走出去、執行反海盜護航任務、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實施人道主義救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四代隱身戰斗機殲-20小批量服役

  在7月30日慶祝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殲-20首次參加閱兵展示。這是它繼2016年11月1日在珠海航展上首次飛行展示『驚鴻一瞥』後,第一次以戰斗姿態、三機編隊飛行方式進行公開展示。

  殲-20是中國自行研制的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第四代重型隱身戰斗機。9月28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目前,殲-20飛機已經列裝部隊,試驗試飛工作正在按計劃順利推進。』

  殲-20是繼美國F-22A、F-35和俄羅斯T-50之後第四個試飛成功的第四代戰斗機。盡管T-50(俄稱第五代)在2010年1月29日首次試飛,殲-20在2011年1月11日首次試飛,T-50先於殲-20飛上藍天,但在服役時間上,殲-20超越了蘇-57,成為繼美國空軍F-22A之後第二個服役的重型隱身戰斗機。

  與美俄采用常規布局的3種型號第四代戰斗機不同,殲-20沿用了殲-10戰斗機的小型鴨式前翼布局結構,增大昇力和敏捷性。有人認為,采用鴨式布局可能會增大雷達反射截面積,不利於提高隱身性能。如果在空戰中,戰斗機與戰斗機進行頭對頭的前向探測,鴨式布局對隱身性能的影響並不大。

  第四代戰斗機的超級信息優勢也是一大特征,埋在戰機機頭內部的多功能雷達采用有源相控陣技術體制。有源相控陣雷達把傳統的目標探測、目標跟蹤與鎖定、目標照射等雷達功能,以及敵我識別、有源乾擾、地形跟蹤飛行、通信等功能融合於一體,實現一部雷達多種功能多項用途。與F-22A及早期的F-35相比,殲-20戰斗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綜合性能更勝一籌,且在雷達與機載武器的一體化設計和適配性等方面也有明顯優勢,這主要源於後發優勢和雷達、航空武器技術的快速提昇。

  不過,殲-20在發展中也遇到了部分技術難題,主要是高性能的國產新型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尚未過關。目前,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正在全力攻關殲-20的配套渦扇發動機,相信再有幾年時間,配備『中國心髒』的殲-20B戰斗機定會翱翔藍天,更好地擔負起維護國家主權、保衛領空安全和保證領土完整的光榮使命。

  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下水

  4月26日,在黃海之濱的大連造船廠,第一艘國產航母順利下水,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這是人民海軍遠海綜合立體作戰力量體系建設的又一個重大裡程碑,為加快推進『近海防御、遠海護衛』戰略轉型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朝著世界一流水平的『藍水海軍』目標又邁出堅實一步。

  第一艘國產航母是在全面修復遼寧艦的基礎上設計建造的,在外形結構上相似之處頗多,很多網友把國產航母稱為遼寧艦的『翻版』。其實,國產航母在遼寧艦的基礎上實現了全面技術昇級,堪稱『貌似神強』,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遼寧艦的角色定位是航母科研試驗和訓練平臺,主要任務是完成航母和艦載戰斗機的大量科研試驗任務,開展艦載戰斗機飛行員的培養和訓練;而國產航母從一開始就定位為大型載機作戰平臺,是中國海軍航母作戰力量建設征程的新起點。

  艦載固定翼戰斗機對於航母戰斗力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其質量和數量是衡量航母作戰能力強弱的重要標志。單純從技術上講,彈射起飛是艦載戰斗機的最佳選擇,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已經攻克了電磁彈射器的關鍵技術,相關技術肯定會用於後續建造的國產航母。

  在結構設計上,國產航母是完全按照標准的航空母艦進行設計的,這與蘇聯的航母設計思路不同,比如飛行甲板下方不再設置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機庫容積更大,可以裝載更多數量的艦載戰斗機。

  在中國海軍航母建設之路上,遼寧艦邁出了第一步,國產航母鞏固和加快推進這一步伐,再過幾年,飄揚著五星紅旗的大型航母編隊必將航行在萬裡海疆和遠海大洋上,人民海軍維護國家海上安全和實現國家利益拓展的綜合作戰能力會變得更加強大。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