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國產航母,這裡的黨旗分外紅
2017-12-20 10:4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盛若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航母工程現場,主題教育學習是常態。張拓攝

  核心閱讀

  這是世界上最龐大、最復雜、威力最強的武器系統之一,這是舉國關注、世界矚目的大國重器。國產航母工程,從零起步,自力更生,挑戰何其艱巨?

  如何匯智聚力,排除萬難,出色完成任務?中船重工的法寶是:設立航母工程現場指揮部黨委,創造了『技術創新』『巨大系統工程管理』和『團結協作、軍民融合』三個典范。

  11月的大連,寒氣襲人。甲板上,北風似刀,旌旗獵獵。

  我國首艘國產航母的機庫裡,一場特別的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會正在進行。說它特別,不僅在於地點特別,還因為舉辦方是一個特別的黨組織——航母工程現場指揮部黨委(簡稱『航母黨委』)。

  『創設航母黨委,是我們在黨中央精神指引下,從航母工程特點、難點出發,探索的一項黨建重大創新。』剛剛結束十九大精神宣講、一身工裝檢查航母工程進展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簡稱中船重工)黨組主要負責人滿懷信心,『有了更實、更強、更細的黨建支橕,我們無懼前行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定將不負黨中央囑托,出色完成首艘國產航母工程光榮使命!』

  黨建,國產航母『看不見的龍骨』

  步入作業區,『集中精力、周密組織、精心操作、精益求精』的大紅橫幅煞是打眼。航母建造者們每天上下班從此經過,總會駐足看上幾眼。

  一階,一階,又一階……沿著臨時搭建的簡易臺階盤旋而上,登上首艘國產航母寬闊的甲板時,後背已經微微出汗。向上十層、向下十層,雖然仍在緊張施工中,但迎風矗立的國產航母,高聳挺拔,雄姿盡展。

  大國重器,往往也意味著建造之難。

  從『量』上看,國產航母工程是一個巨系統工程,其設計工作量相當於10艘導彈驅逐艦,工程總量相當於建造15艘30萬噸級的超大型油輪。由於全憑自主研制建造,設計量、工程量極重,風險點也極多。

  從『人』上看,每天上艦的工程人員超過3000人,最多時高達5000人,涉及的單位超過500家,除了大船集團,非軍央企、地方國企和民營企業的比例高達77.4%,協調工作量巨大,技術攻關、工程施工任務極重。

  面對如此復雜的巨系統工程,面對如此眾多的施工人員,怎樣纔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除了行政指揮、合同約束、制度管理外,更需要思想的引領,纔能真正把參研參試人員擰成一股繩。

  『要造一艘船,必須先打好這艘船的龍骨。如果把整個國產航母工程比作一艘船,那它必須有一根能承得起重量、保得住強度的超級「龍骨」。這根龍骨,就是黨建。』中船重工黨組主要負責人打了個形象的比方,『搞好國產航母這樣復雜、艱巨的巨系統工程,只有依靠黨組織纔能真正起到作用,必須抓住「強化項目黨建」這個牛鼻子,把國企黨建優勢轉化為項目攻堅克難的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創設航母黨委,就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把黨組織建在航母工程項目上,就是要用一面黨旗、一本黨章,把工程現場廣大黨員組織起來,團結帶領工程現場廣大參研參試人員,形成更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航母黨委書記、大船集團黨委主要負責人感言,『成立航母黨委,正是破解黨建難題,把黨建落實到國家重大工程上的一次探索。』

  2017年4月25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前一天,航母黨委正式成立。

  一面黨旗、一本黨章,凝聚五湖四海黨員

  早在國產航母前,中船重工就探索過把黨組織建在重大工程項目上,2011年『遼寧艦』試航前曾成立臨時黨委。但由於臨時黨委當時僅在『遼寧艦』首航試驗前成立且僅由大船集團人員組成,沒有擴展到其他參研參試單位,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發揮存在一定局限,臨時黨委的影響力也有限。

  這一次,要在國產航母工程設立黨組織,實現全體參建黨員全覆蓋,並開展有力的黨建工作,就必須進行更全面的制度、路徑和方法創新。為此,中船重工黨組大膽探索,從頂層設計上突破固有格局,實現了基層黨建的『三個創新』。

  制度創新——跨地區跨行業跨企業性質組建黨組織。

  航母黨委設在航母建造及試驗現場,黨委成員由各主要參研參試單位的黨員領導組成。航母黨委吸納了來自全國各地參研參試的中央企業、地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黨員,目前管理黨員人數達1101名。特別是,航母黨委摸清了參與施工建造的外協隊伍黨員數量,梳理外協黨員的黨組織關系,將有條件的外協單位黨組織納入基層黨建管理體系當中,指導他們開展黨建工作。

  路徑創新——把支部建在系統或功能上。

  在航母工程現場,一個引人注目的標志是,各大系統、各道工序和各個關鍵崗位上都設有黨支部或黨小組,並根據工程進展動態調整,確保在關鍵工序有黨小組把關、關鍵崗位有黨員值。隨著工序的推進,進場黨支部的數量從最初成立時的14個增至目前30個。『三會一課』、中心組學習、考核評價……在航母黨委的推動下,各黨支部、黨小組的相關制度一個不落,組織生活嚴肅而規范。

  方法創新——抓黨建從工作出發,抓工作從黨建入手。

  找出28個大的風險點、有針對性地提出了168條解決措施,航母黨委一成立,便朝著工程項目要害處發力。事實上,在工程現場,黨的建設與工程建設有機融合、相互促進的場景比比皆是:『保系泊、保航海、保交船、創一流軍品工程』,『三保創一流』主題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亮身份、樹形象、當先鋒、作表率』,黨員承諾踐諾活動如火如荼;赴革命聖地延安開展黨性教育,把『延安精神』融入航母工程建設中……一系列透著航母特色的黨建活動,把最優秀的黨員、最強的戰斗集體配置到系泊試驗一線,使每一個試驗項目都有黨員發揮標杆作用。如今,103個『共產黨員工程』漸次結項,127個『黨員示范崗』熠熠生輝。

  黨建引領,讓航母工程團隊爆發最強戰力

  每天清晨,大船集團三區碼頭,1000多名黨員都會在胸口佩戴一枚印有航母圖案的特制黨徽,上甲板、下艙室,開始一天緊張的工作。

  『每天佩戴黨徽上艦已經是一種習慣,這會時刻提醒自己的第一身份:共產黨員。』甲板上寒風刺骨,但狹小艙室內,50多攝氏度的作業溫度卻是常態,軍工二部工程科黨支部書記李小剛汗如雨下,手上的活卻一刻未停。

  偌大的航母,無數顆鉚釘。而一個個黨員,如同碩大甲板上的一顆顆鉚釘,拼接起一塊塊堅固的甲板,爆發出驚人的戰力。

  今年4月的一個深夜,軍品二部工程科黨支部黨員周峰,仍在同航母工程各區域負責人商討出塢准備事宜。按要求,從船塢注水的那一刻起,一直到靠泊碼頭後的12小時,需對船上1500多個檢查點進行不間斷巡查。為此,周峰領著200多人的檢查小組,分兵把守,愣是四天四夜沒下船。與此同時,另一道重要工序也在動力系統負責人、黨員任煥帶領下緊鑼密鼓地開展。由於工序的特殊性,只能在晚上進行,常常是『披著星星上艦,迎著朝陽下船』。『大塢下,風大、地兒小,胖子都擠不進去,一個人堅持不了2小時。』提起那段『魔鬼歲月』,任煥直言『很值很驕傲』。4月26日,中國自行研制的首艘航母提前順利下水。舉國歡慶之時,他們只是匆匆扒了幾口盒飯,便繼續上崗。

  事實上,在航母工程現場,大量的工位都是24小時全天候作業,換人不換崗。艉部十大鑄件,焊接要求極高,必須一次成功。在只能容納一人的狹小空間內,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需要連續作業。軍工部項目組第一黨支部精心挑選培訓了50多名精英焊工組成突擊隊,24小時倒班作業。最終,艉部十大鑄件順利地一次安裝到位。

  劉建軍和宋振國,人稱『海爾兄弟』——同年出生、同年畢業、進了同一個單位。從國產航母建造的第一天起,他倆就一直輪流鉚在工程現場,3000多個艙室,倆人全跑遍,大大小小問題,解決了1800多條。為確保始終有一人在現場,他們甚至立下君子協定——『錯峰生娃』。『明年一定要帶老婆出去休假!』這樣的話,倆人說了5年,但一次也沒兌現。

  『每一次抬頭仰望黨旗映照下的航母,我們都強烈地感到:沒有國之安,哪有民之樂?趕上新時代,有幸參與航母工程,是作為一名黨員的榮光。』與『海爾兄弟』一個支部的80後黨員李良纔,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同樣是80後黨員,任悅來自一家民營高科技企業,也是現場為數不多的女性。航母黨委成立後,她被納入電裝黨支部。『身在民企,能登上航母,一輩子可能就這麼一次機會。』任悅說,『在這裡,沒有人會計較、推諉,老黨員們用行動給我上了最珍貴的黨課。』航母工程現場,像任悅這樣的民營企業黨員,還有180名。

  黨員就是榜樣,航母的黨旗分外紅。信念的感召、思想的昇華,讓一大批有志青年紛紛遞交入黨申請書,以至『一額難求』。以軍品二部工程科為例,每年具備發展黨員條件的生產骨乾多達20餘人,工程科黨支部去年『不得不』只發展3名黨員。

  下水、系泊、航海、交船,隨著國產航母建設走向深入,艦上將迎來新的施工建造高峰。

  『黨的十九大對基層組織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為我們繼續破解航母工程難題指明了方向。』中船重工黨組主要負責人表示:『我們將在航母工程全線掀起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熱潮,不折不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以更強黨建激發最高戰力,助力中國航母實現從「用起來」「造起來」到「強起來」的跨越。』

  (中船重工報崔歌參與報道)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