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到馬克思的故鄉去!』》是我在特裡爾將近一年生活的見聞、隨感集。2016年初離開那裡的時候,我以這樣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咀嚼著對馬克思思想獲得的新理解,在這座古老、靜謐而美麗的小城,我度過了將近一年沈寂、專注而心安的時光。再過兩年的2018年將迎來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近兩個世紀滄桑變遷,這裡物是人非,但在這並不處處彰顯馬克思的地方,其精魂和文脈依然有跡可循,氤氳彌漫。作為一個專門從事馬克思文本、文獻及其思想研究的學人,能到馬克思生命誕生、思想起源之地進行考察、研究,是我很久以來的願望,而今夙願以償,倍感欣慰。當我完成了既定的工作,帶著眾多的信息、見聞和思考離開這裡的時候,禁不住向國內的同行、向真正試圖了解馬克思及其思想的人發出真誠的呼吁——「到馬克思的故鄉去!」』

《濫觴與勃興——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聶錦芳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挽留不住的時光,不曾淡漠的記憶!而今我又以這本同名小書拷貝和保存了當初的見聞和感受。我以文字解說圖片(包括將近300餘張用手機拍攝的照片)的方式展示了城內滄桑而凝重的古跡和城外旖旎而多彩的風景:作為特裡爾城標志的著名的黑門、富麗堂皇的君士坦丁宮、顯現著古羅馬工程和技藝的卓絕水准的浴場和可容納兩萬餘名觀眾的圓形劇場,更有馬克思在博士論文『獻詞』中提及的『風景如畫的山野和森林』的城郊景致。我還以自己獨特的在特裡爾市郊伊爾斯小鎮生活的見聞和感受,分『初來印象』『居民生活』『我的房東』『德文手跡』『登崗瑣記』幾個專題,具象地呈現了特裡爾普通人生活的環境和狀況;接著,我以比較大的篇幅從『歷史傳統』『校園景致』『學生生活』『教授工作』『學術年會的開法』等方面介紹了特裡爾大學的狀況。
當然,我最關注的還是馬克思在這裡的生活、學習和思想起源期的情形,因此以『故居現況』為題,重點概述了位於布呂肯大街10號的馬克思故居博物館的歷史、現狀以及展覽的詳細內容,此外,對位於西蒙大街8號的馬克思另一處故居、位於諾伊大街83的燕妮故居、位於耶穌大街13號的馬克思就讀過的威廉中學遺址以及位於約翰尼斯大街28號、現已關閉的特裡爾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也一一作了簡單的介紹。
現在留存下來表征『特裡爾時期』馬克思思想狀況和進展的文獻主要有:他最早創作的兩首詩《人生》和《查理大帝》;中學畢業時的宗教、德語和拉丁語作文;圍繞《德法年鑒》創辦而寫給盧格等人的著名的『1842—1843年通信』(其中5封是在特裡爾寫的)。我對這些文獻的內容進行了初步的解讀,它們展示了這一時期馬克思心理和思想的成長、生活方式的抉擇,以及後來走上現實批判和社會變革以尋求人的解放的坎坷道路的緣由。
綜合起來,在特裡爾所獲得的上述見聞,不能不引發我更進一步的沈思。有的是零星生發的感慨,有的則是反復考量也難以尋找到答案的難題。諸如:特裡爾的生活對於馬克思一生的影響、馬克思思想與西方傳統之間的關系、究竟該如何詮釋馬克思的思想形象、德國社會的現代轉型與馬克思學說的命運、我們正在建設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等。我把自己初步的思考簡略地表述出來,構成這本書最後一部分的內容。
三
可以說,這兩本書是我長期以來『探尋切近的理解馬克思的方式』的最新收獲。
屈指算來,自己進入馬克思主義專業領域已經32年了。我的特殊性在於,從入大學哲學系到現在,學習和研究的對象沒有發生過變化,不僅僅是一直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大的學科和領域內耕耘,而且始終潛心和專注於馬克思本人的著述及其思想。目前在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中從事研究的學者不少,但瀏覽一下其成果就可以知道,其中一些人,他們生怕被視為『保守』和『落伍』,排除那些索性改行和轉換方向者,就是最切近的研究也轉到現代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的比較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後馬克思思潮的引介上面了。我並不認為這些研究不屬於馬克思主義研究,因而就看輕乃至否定人家的成果,但基於對歷史發展進程的反省、時代格局和未來走向的判斷以及自己研究主旨的理性分析,我有自己特定的考量,特別不願意『隨波逐流』和『追趕時尚』,也就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認真清理100多年來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史,我們可以看到,那些隨著時代問題的凸現和轉換而生發出來的對馬克思思想形形色色的解釋,大都已經成為『過眼雲煙』,反而是那些基於紮實的文本基礎和嚴謹理性的研究態度而作出的理解,仍然具有恆久的價值。當形形色色的理論和實踐構成理解馬克思原始思想的障礙的時候,只有回到西方思想傳統和社會發展的具體情境中,回到馬克思的文本、文獻中纔能清楚探究他的問題和觀點,進而分析其對現實的影響,也只有這樣纔可以在那些較為狹隘的框架和單一的視角之外,把作為一個思想家的馬克思的理論原貌和歷史地位以及這種研究方式所體現的學術思路凸顯出來。
(本文圖片均選自《『到馬克思的故鄉去!』》)
《光明日報》( 2017年10月31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