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初心』的尋訪——探尋切近的理解馬克思的方式
2017-10-31 10:37:34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著書者說】

  作者:聶錦芳(北京大學教授、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准確理解和深刻把握經典馬克思主義,並結合時代的變遷作出新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途徑。為此,『初心』的尋訪——『到馬克思的故鄉去』,這種獨特的經歷使我的寫作和思考帶有諸多的感性體驗和理性考量。

  2017年的盛夏酷暑中,我的兩本書《濫觴與勃興——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和《『到馬克思的故鄉去!』》分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它們中的大部分章節是我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馬克思的故鄉——位於德國西南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特裡爾完成的,這種獨特的經歷使我的寫作和思考帶有諸多的感性體驗和理性考量。

  一

  馬克思一生悉心建構、由卷帙浩繁的著述組成的文本世界展示了他艱辛而漫長的思想之旅。在旅程的起點上,我們看到的是馬克思青少年時期的一批材料,現在留存下來的包括3篇作文、111首詩歌、1個劇本和1篇未完成的小說片斷以及很少有研究者關注過的7冊《伊壁鳩魯哲學》筆記和1部博士論文,迄今為止還沒有論者對此作過全面而系統的梳理和分析。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青少年總是與思想幼稚聯系在一起的;況且馬克思這一階段雖然表現出『良好的資質』甚至『智慧和感情的獨特性』,但決然不能說已經非常『出類拔萃』:這可能是馬克思的研究者歷來並不看重這些最早的文獻的原因吧。然而,如果要是聯系馬克思一生思想的發展,探詢那些深刻思考的最初源頭,就不能忽視這些材料了。在這一點上,梅林雖然同樣研究得不夠,但他有一個判斷還是較為客觀與准確的,他說:『還在少年馬克思的頭腦中,就已經閃現著一種思想的火花,這種思想的全面發揮就是他成年時期的不朽貢獻。』《濫觴與勃興——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就是對這批文獻詳盡的梳理和解讀,借此勾勒出馬克思思想起源期的復雜狀況、演變軌跡、思維邏輯和後續效應。

  1875年的馬克思

  『特裡爾傳統』是一種無形的『文化場』,那些經千年風雨洗禮仍巍峨聳立的古羅馬恢宏的建築及其所蘊含的宗教氛圍、情懷成為馬克思成長的環境和背景;啟蒙主義教育和大量人文經典滋潤著他年幼的心田,在『適合抒情詩的年齡』,他『以情感來觀照人性、理解世界』,在愛中體味、追問和展示愛的功能和內涵、浪漫與困境,最終意識到情感的局限性以及昇華和超越的必要性;『回到古希臘「衰落」的時代』對『原子論』哲學的追尋,激發他對自由與必然、個體與總體、本質與現象、短暫與永恆、主體與客體等哲學原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較為成型的思維框架和『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的理念。這些哲學思考、自我意識和價值取向對馬克思在『《萊茵報》—《德法年鑒》時期』面對復雜的社會現實展開的探索,以及更往後的『意識形態批判』和『政治經濟學轉向』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到馬克思的故鄉去!』》聶錦芳著廣東教育出版社

  毫無疑問,研究這段文獻,對於重新理解馬克思復雜的思想世界和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內涵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十九大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