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遺,帶你夢回荊楚
漢繡以楚繡為基礎,糅合出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主要流行於湖北一帶,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84歲的漢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任本榮12歲起做學徒,學習漢繡的剪樣、畫活、配色、刺繡、成裝等全套工藝流程。近年來,他主要從事漢繡資料的搶救和整理工作。在武漢江欣苑社區,任本榮向記者展示了幾張他正在整理的漢繡樣本圖,有的一張圖中包含20餘種針法。『我希望多活幾年,帶著徒弟把記憶裡的漢繡樣本都整理出來。』
談及傳承,任本榮坦言曾收過不少徒弟,但能堅持下來的不多。在任本榮的工作室裡,懸掛著許多不同樣式的漢繡作品,都出自他及家人之手,他們一家三代都做這一行。
『黃梅有女皆挑花』。挑花是一種分布廣泛的傳統刺繡工藝,其中湖北黃梅挑花最具代表性。黃梅挑花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石九梅一邊展示自己的作品一邊介紹:『很多年輕人以為黃梅挑花和十字繡差不多,其實制作工藝完全不一樣。在挑制過程中,一根線必須從頭挑到尾,不能出現換線、接頭或漏針等,這樣纔能挑出正反兩面一樣的圖案。』挑花純粹是手工活,一幅圖案少則三五天,多則一個月,一副大型挑花作品從設計到成品往往需要兩三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石九梅是家族第六代傳人,她又把手藝傳給了女兒和侄女。『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黃梅挑花。我願意盡自己的力量培養一批真正熱愛黃梅挑花的年輕人,讓傳統技藝得以傳承發揚。』
古老戲曲入耳來,非遺美食在舌尖
國家級非遺項目隨州花鼓戲在上世紀80年代一年演出300場以上,可現在至多演出100場。在隨州花鼓藝術劇院,大家有幸聆聽了何相安、辛紅、陳小寶、劉迎春等幾位傳承人的演唱。作為劇團的臺柱子,他們總在為後備人纔的問題擔懮。目前團裡40多人,主要演員50多歲了,連編劇都70多歲了。為解決人纔青黃不接的困境,從今年開始,當地政府每年撥款50萬元,面向全市范圍招收50名10餘歲的學生,組成花鼓戲班,這批孩子學業有成可以直接進入劇院當演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纔梯隊建設的問題。
一聲響亮的鑼聲從孝感臥龍島非遺文化園內傳出,這裡正在上演皮影戲《武松打虎》。只見皮影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秦禮剛手裡的皮影上下翻飛,嘴裡模仿著風聲、動物叫聲。據了解,68歲的他在雲夢縣建有自己的『夢澤影戲館』。每年除了大年三十休息外,其他日子都在表演皮影戲。他的皮影劇目可以連演5年不重復,最長的一出要演100多天。名氣大了,許多人慕名前去拜師,其中還有3位外國弟子。
在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比茲卡民俗文化村,記者一行聆聽了被譽為『長陽三寶之一』的長陽南曲,悠揚的絲弦伴隨動聽的嗓音,將土家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土家人結婚,要唱十姊妹歌,唱詞長短成句,極富詩韻和樂感。親人過世,土家人會在棺前跳起『撒葉兒荷』,通宵達旦。村長覃發池說,這裡的傳承人不僅擔負日常的傳承展示工作,還為旅游專業的學生教授土家族山歌,將土家族山歌帶進校園和景點,傳播給更多的人群。
拓展經營模式,富了周邊百姓
在隨州曾楚文物復仿制研究所的漆器展示間裡,記者看到了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漆器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
據傳承人祝成超介紹,一件漆器的工序常常要達到五六十道,制作過程中先用泥土、石膏等制作坯胎,以傳統手工藝麻布為原料,以生漆為黏劑,逐層裱褙,待留下漆布器形,再經上灰、打磨、髹漆、推光等工序,施以各種彩繪紋樣,纔能完成一件漆器藝術品。
現在,祝成超在研究所辦起了培訓班,培訓合格的學員可以直接在研究所工作。祝成超說:『近年來國家對非遺項目加大了扶持力度,我們更應該盡力做好傳承,回報社會。』目前,祝成超所在的研究所已開了網店,且注重通過新媒體手段進行推廣營銷,產品遠銷至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東南亞和歐美等地區的國家。
走進襄陽程河鎮柳編大戶饒德義家中,細長的杞柳條正在工人們手中上下穿梭,制作成精美的家庭用具、高檔飾品。為了緊跟市場,饒德義還定期到北上廣考察行情,將熱門的款式告訴村民,再根據各家編造水平進行分包到戶,柳編年收入達20餘萬元。目前,該鎮已形成『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和4家柳編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形成61家個體經銷大戶、11個柳編專業村、1.4萬餘多個柳編專業戶的產業格局。襄陽程河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每年創造著近5000萬元的銷售額,柳編遠銷至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有著廣闊的市場。
研培計劃,傳承與創新的有效結合
在武漢紡織大學,一場展示漢繡元素的『非遺時尚秀』正在上演。穿在模特身上的精致作品都出自非遺傳承人群研培班學員之手。與此同時,在距離不遠處的中南民族大學展覽廳內,一場以剪紙和漆器為主題的展覽正在火熱進行。
近年來,文化部、教育部聯合發起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由中央美術學院承辦的『中青年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邀請湖北綠松石雕傳承人袁嘉騏為玉雕導師。如今袁嘉騏已經推動武昌理工學院等3所高校開設玉雕專業本科班。武漢紡織大學和中南民族大學作為參與研培計劃的高校,於2016年、2017年承辦了刺繡、漆器傳承人群研習班。T臺上傳統韻味中不乏現代氣息的服裝,展館中令人眼花繚亂的作品,都是學員們的優秀成果。
如今,與非遺相關的課程已成為高校的香餑餑。據武漢紡織大學漢繡工藝課老師王燕透露,學校的網上選課系統一推出漢繡公選課,幾分鍾之內名額就被搶光。『不僅是在大學,我還在一些中小學校推廣漢繡興趣班。』王燕認為,『非遺進課堂』是很好的推廣方式,只要孩子喜歡非遺項目,家長就會去關注。而對於大學生來說,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可以向全國輻射漢繡的影響力。(本報駐湖北記者王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