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育民、富民、惠民——貴州著力推進非遺傳承發展

黔東南州從江縣小黃村的侗族姑娘合唱侗族大歌《蟬之歌》本報記者王學思攝
7天的行程,一路上大巴車不知道穿過了多少個隧道、經過了多少座橫跨高山峽谷的橋梁。盡管舟車勞頓,但於每位記者而言,途中所遇見的綺麗的山水風光、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村寨,尤其是那些通過手工勞作改變生活困境甚至帶動周圍人一起就業的身影令他們十分難忘。
9月15日至21日,由中央網信辦和文化部聯合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在貴州展開,來自北京和貴州的30餘位媒體代表從貴陽出發,途經黔東南州的黎平、從江、丹寨、雷山各縣和黔南州的三都縣,實地探訪了當地的非遺保護傳承實踐。
通過深入采訪,媒體代表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貴州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如今正在探索以非遺保護的力量刷新人們記憶中『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印象。在貴州,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非遺保護事業逐漸改變著山區人們的生活。在這裡,『保護成果人人共享』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真正落到了實處。
責任編輯:邱浩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