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楚大地描繪壯麗的非遺畫卷

湖北程河柳編鄧秀松攝
9月22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湖北行在武漢啟動。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記者跟隨團隊驅車近2000公裡,深入武漢、孝感、隨州、襄陽、宜昌、仙桃等地,近距離感受荊楚大地上的古老文化魅力。
炎帝故裡、楚國之境,湖北作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省份之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00項(127個項目保護單位)、省級非遺項目347項(546個項目保護單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7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71人。建立各類非遺保護示范基地、實驗區、傳習所等560餘個;湖北省財政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由2012年的600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1600萬元;非遺項目多次赴韓國、新西蘭、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進行對外交流參展;同時與各大高校合作出版了多項非遺系列叢書、專著等,使研究成果進一步豐富。此外,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教育廳聯合在武漢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2個非遺研究中心。
城鎮化進程中,非遺傳承的經典案例
武漢市江欣苑高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將非遺展示、社區傳承、居民素質提昇、產業發展相結合,為城鎮化進程中的非遺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9月22日,在江欣苑社區的廣場上,國家級非遺項目高龍的傳承人正舉著重95斤的龍頭表演掃高龍、舉高龍、抖高龍等一系列動作,讓人嘆為觀止。
江欣苑社區居民過去是武漢市漁業村的村民,2007年因城中村改造,他們卷起泥腿子上了樓,『高龍』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空間和生存土壤。如何讓有1400多年歷史的絕活紮根城市社區呢?經過多方努力,社區最終依托現有的1萬多平方米的場地,建起了『高龍博物館』和『高龍培訓部』,使其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傳承。
2012年,江欣苑社區投入1億多元建成『武漢高龍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邀請54家非遺項目入駐。高龍、漢繡、雕花剪紙、黃梅挑花、木雕船模……昔日武漢最大的『城中村』社區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聚集地,社區黨委書記胡明榮說:『這樣的傳承模式很好地實現了社區文化再造和非遺活態傳承,有力地推動了非遺保護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