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面對中國制造2025,工程教育准備好了嗎?
2017-10-16 10:47:35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政策創新,探索工程教育發展的中國經驗

  『十二五』期間,國家在工科人纔培養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昇、實驗教學改革、創新人纔培養等方面出臺了系列改革政策,積極推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昇計劃』等系列質量建設中國方案,通過項目示范,創新引領,以點帶面,打出『組合拳』,引導中國工程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帶動世界最大體量『航空母艦』提質增速,為建設發展新興工科,持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對標2025:瞄准中國制造,反思差距不足

  面對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創造的新產業新業態,瞄准《中國制造2025》前瞻性戰略布局,中國工程教育既面臨構建工科人纔培養新體系、新結構、新模式、新機制的要求,又面臨推出工科人纔培養新理念、新標准、新質量的挑戰。報告深入分析和反思『十二五』期間中國工程教育存在的問題,找出差距和不足,為中國新工科助力《中國制造2025》的實現提供借鑒和啟示。

  報告顯示,在規模與結構方面,工科畢業生供給結構性過剩與短缺並存,專科層次和研究生層次工科畢業生供給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和行業需求,適應新興產業和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人纔培養存在提昇空間,區域性工科人纔規模與產業規模之間的精准匹配等體量與結構上的問題需要盡快解決。在質量內涵與支橕要素方面,質量建設『最後一公裡』有待真正落地,工程教育理念、課堂教學、支橕條件、教師隊伍建設、學生能力發展等內涵要素均有較大持續改進空間。在頂層設計與動態調整方面,工程教育頂層戰略設計對『2025』匹配不足,人纔培養鏈與國家創新鏈、產業鏈對接有待增強;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亟待完善;產學合作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亟待加強。

  對標2025,審慎反思自省,查找差距不足,分析深層原因,找到癥結所在,是未來工程教育改革走得對、走得遠、走得好的關鍵所在。

  發力『十三五』:建設新工科,中國工程教育再啟程

  『十三五』時期,中國工程教育需要以更加的自信與自省、開放與包容、責任與擔當,主動對接2025產業發展目標和國家戰略人纔需求。報告建議,要從理念、政策、質量和生態四個方面,超前謀劃布局,積極推進中國新工科建設。

  理念先行:面向國家戰略,對接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發展需要,繼續踐行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三大教育理念的同時,面對新挑戰,賦予綠色工程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新內涵,樹立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建設質量文化,持續提昇工程人纔培養水平。

  政策導向:高校准確匹配國家戰略人纔需求,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快現有專業的改造昇級,主動布局新興工科專業建設,積極設置前沿和緊缺學科專業,強化多學科交叉融合,構建與新興工業體聯系,完善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注重工科人纔培養模式創新,支橕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和昇級,不斷推進工程教育供給側改革。

  聚焦質量:精准發力工程教育標准體系建設,細化人纔培養資源要素標准和培養過程標准。按照新工科建設要求,研制新工科專業質量標准,完善中國特色、國際等效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落實教師主體責任,形成理工結合、產學合作、產教融合、科教協同、國際合作育人機制,促進質量保障體系和質量文化建設。

  綜合施策:制定《工程教育法》,推進工程教育信息化和國際化水平,加強工程教育智庫建設,培育工程教育的社會共識,完善工程師終身學習制度,強化各部門通力合作,營造工程教育發展良好生態。

  『十三五』時期,中國工程教育應當以加入《華盛頓協議》為新的起點,重新聚焦發力,瞄准《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人纔需求,把握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時代新機遇,謀劃建設新工科,實現從『支橕者』向『創新引領者』轉變,保持中國工程教育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力,推進中國工程教育再出發。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