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面對中國制造2025,工程教育准備好了嗎?
2017-10-16 10:47:35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已是國際本科工程學位權威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成員。中國工程教育承載著為中國乃至世界工業發展提供人纔和智力支橕的新責任和新使命,進一步研究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態勢,把握工科建設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與新體系,是中國工程教育面臨的新要求和新挑戰。面對《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要求,面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工業革命』競爭態勢,中國工程教育能否擔當起時代重任,培養引領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人纔,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界、工業界及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2025,中國工程教育准備好了嗎?

  盤點『十二五』:助力中國工業,躋身世界舞臺

  『十二五』時期是中國從工程教育大國到工程教育強國的轉折時期。五年間,工程教育在總量發展、理念引領、內涵發展和政策創新上交上了一份舉世矚目的『成績單』:

  總量充足,基本適應現階段中國工業發展

  我國工程教育第一大國名副其實,數據顯示,中國普通高校工科專業招生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都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穩居世界首位,數量比緊隨其後的俄羅斯、美國等國高出3-5倍。在內涵發展上,我國工程教育取得新突破:結構布局得到不斷優化,培養層次、類型、種類設置更加注重與工業發展相適應、與區域發展相協調,為同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後備人纔,成為中國工業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橕,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增長勢頭強勁,為『新工科』建設注入活力。

  理念引領,與國際工程教育發展同頻共振

  加入《華盛頓協議》標志著中國工程教育實現了『六個一』:一座從跟隨模仿到比肩而行的裡程碑;一張讓中國工科畢業生走向世界的通行證;一套國際實質等效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新標准;一張中國工程師國際資格認證和跨國人纔流動的入場券;一種國際質量標准、規則制定的中國新聲音;一次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新跨越。以此為契機,中國工程教育全面引入、深化、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三大理念,『十二五』期間,全國共有近千所高校的近萬名教師接受了三大理念的宣講和培訓,覆蓋了大部分工科高校和專業,帶動了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在踐行三大理念、順應國際工程教育發展新趨勢的同時,中國工程教育參照國際工程教育的理念和認證標准框架要求,不斷完善工程教育認證標准、卓越工程師教育標准及行業標准、工科專業類教育質量國家標准、CDIO能力大綱等,逐步形成了與《華盛頓協議》體系和歐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要求實質等效的中國工程教育質量標准體系,並積極推進專業認證,輸出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

  2015年,中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與俄羅斯聯邦國家公共認證中心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和《開展中俄聯合認證的合作協議》,揭開了用中國專家、中國標准、中國模式對國外高等教育進行認證的序幕,標志著中國模式和質量標准開始走向國際舞臺。受俄羅斯邀請,中國先後派出三批專家對俄羅斯衝擊世界百強大學的共3所高校8個專業進行聯合國際認證,認證所采用的『五度』標准體系(培養目標的達成度、社會需求的適應度、師資和條件的支橕度、質量保障運行的有效度、學生和用戶的滿意度)和『五新』評估模式(新理念、新標准、新方法、新技術、新文化)得到俄羅斯同行的高度評價和認可,認為不僅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而且具有國際適用性,為大國工程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及保障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

  內涵發展,有特色的工科教學質量穩步提昇

  報告通過對2011年-2015年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394個專業的數據統計分析,客觀呈現了中國工程教育以認證為契機、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所取得的顯著成績。我國工科學生生源穩定,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直接就業比例上昇較多,轉專業逐漸放開,工科專業轉入學生高於轉出學生。

  『十二五』期間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工科專業畢業生一次就業率變化情況

  『十二五』期間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工科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變化趨勢

  工程教育不斷調整課程模塊,呈現工科特色,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課程模塊受到重視,課程設置更關注對學生通用能力的培養,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模塊學分及佔比有所上昇,畢業設計(論文)更加體現工程性,反映專業更加注重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十二五』期間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工科專業不同課程模塊平均學分數

  『十二五』期間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工科專業不同類型畢業設計(論文)平均佔比的分布情況

  高級職稱專任教師佔比近70%,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已經超70%,職稱水平和學歷層次均有較大提昇。具有工程經歷的青年教師佔比上昇較快,加強了高校與行業企業聯系。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