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中國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工廠』。中國制造暢銷全球,不過『低端』、『廉價』、『模仿』,這樣的刻板印象也如影隨形。
過去的五年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也讓『中國制造』這四個字更具含金量。現在,讓我們從地面出發,沿海拔高度線,來一趟『中國制造』的旅程吧。
水下1266米,『藍鯨1號』,完成了我國第一次海底可燃冰的開采。這個我國研制的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鑽井平臺,鑽井深度超過15000米。

這五年,世界首座全自動『智能漁場』 、第六代鑽井平臺『海洋石油982』、第一艘完全自主建造的航母,一個個大國深海重器,讓中國制造更加精彩。
地面上,高鐵正以每小時350公裡的速度高速運行,五年來,中國高鐵的運營裡程超過2.2萬公裡,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的高鐵軌道上、城際鐵路、地鐵和輕軌上,奔馳著中國造的各種機車。

這是正在建設之中的空中能源走廊。它能把電力資源,傳輸到3000公裡以外,這五年,中國投運的特高壓工程線路長度超過1.94萬公裡。讓全球能源互聯互通成為可能。
五年來,中國制造,創下了多個世界紀錄:高速公路裡程13.1萬公裡,世界第一;城市軌道交通4153公裡,世界第一;光纜線路3041萬公裡,世界第一;
2016年,中國裝備制造業產值更是突破24萬億元,佔全球的比重超過1/3,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