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9月23日,在福建省松溪縣鄭墩鎮杉溪村,鄭墩鎮衛生院醫生吳錦燕(右)入戶為75歲農民廖新興做心電圖檢查。隨著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分級診療讓更多百姓擁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多元化、多樣化健康需求得到滿足。新華社記者彭張青攝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把准時代脈搏,回應人民期待,開啟健康中國建設新局面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擁有健康的人民意味著擁有更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凝聚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深邃思考和長遠謀劃。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2014年12月,在江蘇鎮江考察時,他再次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任務。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健康中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衛生與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的新成效更多地體現在增進人民的健康福祉上。
『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大健康』嵌入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版圖。
『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新形勢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既與長期以來黨的衛生工作方針一脈相承,又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2016年10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勾畫出打造健康中國的美好藍圖。這一部署,標志著健康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
統計顯示,僅2016年一年,黨中央、國務院共部署10方面50項重點醫改任務,印發實施健康相關重要政策文件20餘個。
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健康中國建設急需突破的難點、焦點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集中關注點和著力點。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後不到一年時間,中央深改組已6次研究與健康中國相關議題。而中央深改組召開的全部38次會議中,有11次與醫改相關。
促進全民健康,決勝全面小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要務,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覆蓋城鄉,大病保險制度惠及10億多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分級診療讓更多百姓擁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多元化、多樣化健康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公共衛生安全防控屏障織密加固,經受住了傳染病疫情的嚴峻考驗;百姓看病就醫負擔明顯減輕,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降到近20年來最低水平,人均期望壽命從2009年的74.8歲提高到2015年的76.34歲,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規模之大、速度之快、質量之高令人贊嘆。世界衛生組織贊賞中國政府為促進全球健康衛生事業發展、應對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所作貢獻。』世界衛生組織新任總乾事譚德塞如是說。
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橕,建設健康中國,是中國共產黨謀定發展大勢、踐行執政為民的氣魄和智慧,是在全球衛生與健康治理中貢獻中國力量的責任和擔當,是決勝全面小康、向中國夢進發的基石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