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幸福的起點,也是成長的前提;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福祉的永續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系統謀劃,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作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突出重點、立柱架梁,從民生關切著手,實施一系列利當前、惠長遠的重大舉措,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由易到難漸次突破,為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為民族復興的光榮夢想不斷夯實健康之基。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把准時代脈搏,回應人民期待,開啟健康中國建設新局面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擁有健康的人民意味著擁有更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凝聚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深邃思考和長遠謀劃。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2014年12月,在江蘇鎮江考察時,他再次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任務。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健康中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衛生與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的新成效更多地體現在增進人民的健康福祉上。
『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大健康』嵌入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版圖。
『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新形勢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既與長期以來黨的衛生工作方針一脈相承,又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2016年10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勾畫出打造健康中國的美好藍圖。這一部署,標志著健康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
統計顯示,僅2016年一年,黨中央、國務院共部署10方面50項重點醫改任務,印發實施健康相關重要政策文件20餘個。
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健康中國建設急需突破的難點、焦點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集中關注點和著力點。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後不到一年時間,中央深改組已6次研究與健康中國相關議題。而中央深改組召開的全部38次會議中,有11次與醫改相關。
促進全民健康,決勝全面小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要務,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覆蓋城鄉,大病保險制度惠及10億多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分級診療讓更多百姓擁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多元化、多樣化健康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公共衛生安全防控屏障織密加固,經受住了傳染病疫情的嚴峻考驗;百姓看病就醫負擔明顯減輕,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降到近20年來最低水平,人均期望壽命從2009年的74.8歲提高到2015年的76.34歲,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規模之大、速度之快、質量之高令人贊嘆。世界衛生組織贊賞中國政府為促進全球健康衛生事業發展、應對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所作貢獻。』世界衛生組織新任總乾事譚德塞如是說。
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橕,建設健康中國,是中國共產黨謀定發展大勢、踐行執政為民的氣魄和智慧,是在全球衛生與健康治理中貢獻中國力量的責任和擔當,是決勝全面小康、向中國夢進發的基石和保障。
『要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
——以『破』為『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攻堅拔寨
醫改,公認的世界難題。
讓13億多人民看上病、看好病、看得起病,考驗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執政魄力與執政智慧。
如何既突出醫院的公益性,又保證醫院的正常運營、保障醫護人員待遇?怎樣在不增加群眾醫藥費用負擔的同時,充分調動公立醫院改革積極性?織密織牢全球最大基本醫療保障網的同時,又該怎樣應對全國年診療量近80億人次的挑戰?
醫改面對著最難啃的硬骨頭。
『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為醫改難題刻下定盤星。
『要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不能走全盤市場化、商業化的路子。』
『政府投入要重點用於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斷完善制度、擴展服務、提高質量,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人民至上,是健康中國建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清晰的指向。
『以藥養醫』是長期以來掣肘醫改進程的痼疾。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直指『以藥養醫』等問題。
路徑清晰、措施得力,方能成效顯著。5年來,我國醫療機構收入結構持續優化,醫藥費用過快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
推進分級診療也是黨中央的一劑改革良方。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鼓勵構建醫療聯合體,醫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日漸清晰。
在上海,推進分級診療與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結合而成的兒科醫療聯合體,給不少家庭帶來了好消息: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兒科有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金字招牌』,用藥、診療、培訓標准化,小病社區處理、疑難重癥上轉,不必為了頭疼腦熱的小問題『捨近求遠』去大醫院了。
醫聯體的構建,不僅變『百姓追著服務跑』為『服務圍著百姓轉』,也讓醫院有了更明晰的定位。從『管治病』到『管健康』,目前,全國94.7%的地市級以上城市有了自己的醫聯體,19個省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佔總診療量的比例呈上昇趨勢。『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合理就醫秩序逐漸形成。
青霉胺、魚精蛋白、絲裂霉素、地高辛口服液等一些產量小、利潤薄的臨床必需用藥都曾在多地出現局部性、結構性短缺,『救命藥』『孤兒藥』短缺成為社會熱頻詞。
藥片雖小,人命關天。『要密切監測藥品短缺情況,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好低價藥、「救命藥」、「孤兒藥」以及兒童用藥的供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中央深改組會議就解決短缺藥問題進行研究。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通過定點生產、協調應急生產和進口、完善短缺藥儲備等多種方式,讓醫患雙方早日告別『一藥難求』。
這是我國首次在國家層面就藥品短缺問題從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推出『一攬子』解決方案。國家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工作會商聯動機制現已完成139個藥品供需對接情況摸底,精准確定造成藥品短缺的原因。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攔路虎』。
溝壑縱橫、十年九旱,沒有自來水、沒有像樣的路——過去幾十年,提起山西省岢嵐縣,常會被諧音稱為『可憐縣』。岢嵐縣趙家窪村半山腰土路盡頭的三間草坯房,是貧困老人王花仁的家。92歲的王花仁患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十幾年了。
2017年6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了她家,拿起桌上的『精准扶貧手冊』一頁頁翻看,一項項算賬。『家裡的地還種得動不?家裡人現在身體都怎麼樣?現在看病花錢還多不多?』聲聲詢問,透出總書記對黃土地老鄉奔小康放不下的掛念。
防止『病根』變『窮根』,山西省從今年起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等『打包』救助。今年6月,王花仁肺部感染在岢嵐縣人民醫院住院,原本6700元的住院費由新農合補償4100元,再加上民政救助2600元,政府全部『兜底』解決了。
補小康『短板』要下『繡花』的功夫,精准脫貧離不開『靶向治療』。截至2017年,我國已對農村貧困患者遴選兒童白血病、兒童先天性心髒病、食管癌等9種大病開展集中救治,健康扶貧工程已分類救治300多萬貧困患者。
5年來,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從2013年的8280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14044億元(預算數),佔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從5.9%提高到了7.2%;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准從25元提高至2017年的50元。
5年來,我國建立起覆蓋城鄉、相互銜接、多層次的醫療保障網;城鄉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打造出家門口的『15分鍾醫療圈』;14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惠及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從基本入手,從基層改起,分層次推進。健康中國背景下深化醫改的特點可總結為:注重實效性,推動醫改由打好基礎轉變為提昇質量;注重長期性,推動醫改由形成框架轉變為制度建設;注重綜合性,推動醫改由單項突破轉變為系統集成和綜合推進。
今年5月,國際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將中國列為全球醫療進步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中國醫改這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項目將為全球健康治理貢獻寶貴方案。』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說。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從『被動治病』到『主動保健』,用社會治理『大處方』做永續動力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小廁所關系大健康。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就談到,『解決好廁所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標志性意義』,要因地制宜做好廁所下水道管網建設和農村污水處理,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吉林省延邊州光東村。看到一些村民還在使用傳統的旱廁,他提出『廁所革命』——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多向農村傾斜,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
76歲的劉興華,是這場『革命』的受益者之一。劉興華是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新義村農民。像多數農戶一樣,他家廁所原來在室外,夏天臭烘烘,蒼蠅亂嗡嗡,雨天污水四溢,冬天上廁所凍屁股,老人、小孩還容易摔跟頭。而『革命』後,經過改造,室外廁所搬進室內,劉興華很滿意,『上廁所再不用遭罪嘍』。
健康中國,不僅要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更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處方』。只有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所強調的,『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纔能找到健康中國的正解。
『健康中國建設涉及幾乎所有政府部門,破題不易,推動更難,必須有集中的頂層設計,有高效的行政體制,纔能夠有效啟動。』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李玲認為,健康中國建設正在以更長遠的歷史視野,對影響健康的因素進行綜合治理。
這五年,『防』字當頭,關口前移——
為發揮中醫藥維護人民健康的獨特作用,我國開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制定了12項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規范,加強研究具有中醫特色優勢的健康狀態乾預技術方法,打造出一套更完整的『治未病』體系和方法。為及早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進行有效乾預,國家面向全體城鄉居民免費提供14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基本覆蓋了居民生命的全程。
這五年,體育回歸『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初心——
把全民健身上昇為國家戰略,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營造重視體育、支持體育、參與體育的社會氛圍,倡導形成全民健身的新時尚。在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上,19個群眾比賽項目讓7萬名普通體育愛好者走進了國內最高體育賽事。走過58年的全運會,成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結合、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相融合的新平臺。
這五年,全民呼吸保衛戰正式打響——
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大氣十條』出臺。
統計顯示,通過改造關停燃煤鍋爐、整治『散亂污』企業、加強環保督察等鐵腕舉措,2016年,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30.6%。
這五年,舌尖上的安全網不斷織密——
2013年12月28日,在慶豐包子鋪排隊買包子的習近平總書記詢問店鋪經理:『食品原料是從哪裡進來的?安全有沒有保障?』在了解到慶豐包子的原料從農田到餐桌都是安全有保障的情況後,習近平說道:『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群眾要吃得放心,這是我最關心的。』
為提高監管專業性,讓食品安全不再遭受標准缺失之痛,我國歷時7年建立起符合國情的食品安全標准體系,完成了對5000項食品標准的清理整合,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准1224項。2014至2016年三年抽檢結果顯示,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樣品抽檢合格率穩中有昇。
……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綠色安全的健康環境。針對全人群、圍繞全生命周期,健康正融入所有政策,融入百姓每一天的生活。
『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面向2030,協奏出人民康健民族昌盛的奮進樂章
著眼未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勾勒出夯實健康中國之基的『設計圖』:『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堅持問題導向,抓緊補齊短板,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三步走』的宏偉戰略目標已經開啟:
2020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形成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體系,人均預期壽命在2015年基礎上提高1歲,主要健康指標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2030年,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健康產業繁榮發展,基本實現健康公平,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0歲,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2050年,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健康國家。
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展望未來,一項項人民健康期待,呼喚推進健康中國『硬任務』再發力:
從『有藥用』到『有良技』——重大新藥創制開始打破國外專利藥物壟斷,乾細胞、基因組測序、數字診療裝備等『高精尖』醫療科技研究站上『新高地』。
從『看上病』到『更舒心』——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指尖上的醫院』送藥品、送服務、送技術,預約掛號、『一站式』結算等『智慧醫療』舉措將讓就醫效率高上去、『堵心』少一點。社會辦醫機構前置審批等『玻璃門』『天花板』將進一步打破,更高質、更高效的多元辦醫格局讓百姓『有得選、選得多』。
從『看得起病』到『更便捷』——全國醫保聯網和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加速跑』。今年底前將實現符合條件的跨省異地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從『謀職業』到『更幸福』——有幸福的醫生,纔有滿意的病人。讓醫生『留得住、下得去』,2017年將為中西部地區招收培養5000名左右本科免費醫學生,同時提昇中高級職稱晉昇比例,使基層醫務人員纔有所用、纔有所識;執業醫師『一次注冊、區域有效』將為更多醫生『松綁』、為基層人纔『造血』。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深入推進,不斷為老百姓提供合格醫生。
從『治病』到『健康+』——健康旅游、醫養結合迎來春天。到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預計佔總人口的17.8%左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積極開展老年人醫療、康復、護理,與家庭成員共同承擔責任,讓『空巢老人』、4000萬失能老人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對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對中華民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全黨全國一定要統一思想、齊心協力、開拓進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發出進一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動員令。
健康中國的推進,協奏出民族昌盛的壯麗樂章。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3億多中國人民必將以更加健康的姿態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未來。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趙承、陳芳、胡浩、王賓)
《人民日報》( 2017年10月1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