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0月11日電 題:『大國工匠』耿家盛:做最好的自己
坐在筆記本電腦前,熟練操作CAD的耿家盛更像是一名IT工作者。然而,從油漆工到車工,再到跨界研究環保廁所,黨的十九大代表耿家盛對自己的定位從來沒變:『我就是一名工人,永遠要做最好的自己。』

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耿家盛在車間裡(9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藺以光攝
玩『跨界』:老車工的新擔當
『我們研究的環保廁所已經到第四代了,相比之前的三代產品,性能更穩定。』耿家盛認真地向記者介紹起他的新作。
今年54歲的耿家盛,是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師。對於乾過30多年車工的他來說,研發環保廁所無疑是一次『跨界』。然而,作為公司轉型的代表,環保廁所成了『老車工』耿家盛近兩年的主要工作。
2016年,昆明重工將生產移動式生態環保廁所作為企業轉型的突破口,公司『第一車工』耿家盛擔任研發小組組長。『他技術好、責任心強,又善於創新,這個項目交給他我們放心。』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謝開龍說。

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耿家盛(左)在車間裡和助手查看生態環保廁所的衝水系統經過循環後的水質(9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藺以光攝
接到重任的耿家盛,此時卻面臨兩個巨大的挑戰:從機械制造到環保廁所,自己一下子變成了門外漢;手上只有一張原理圖,連設計圖都沒有。
『雖然說壓力有點大,但這是公司的重大項目,我們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耿家盛帶領團隊從零基礎學起,查資料、向人請教,前後花了3個多月,環保廁所終於從概念變成了實物。
到今年4月,耿家盛團隊研發的環保廁所已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第四代產品每天可以滿足400多人次使用。』耿家盛很自豪地說。
搞創新:不斷提昇纔不會被時代淘汰
這不是耿家盛第一次玩『跨界』,1982年從技校畢業後,耿家盛原本在昆明銑床廠當油漆工。兩年後,他調入昆明重機廠改行當起了車工。從最基礎的搖手柄學起,在廠裡請教老師傅,回家再問同為車工的父親,零基礎的耿家盛很快成為廠裡的骨乾。
『一個技能不能吃一輩子,在時代面前很多東西不發展就會被淘汰,必須不斷挑戰自己。』耿家盛說。
改行做車工後,耿家盛與磨刀結下了不解之緣。『車工離不開磨刀,要靠手工在每分鍾3000轉的砂輪機上打磨。』耿家盛說,他的工作簡單說就是磨刀,往難了說是磨好刀。30多年來,到底磨過多少把車刀,自己也算不清了。
『一個月最少三五把,多的時候10到20把。』這麼多把刀磨下來,耿家盛的雙手也漸漸結滿厚厚的老繭。

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耿家盛在車間裡操作銑床(2016年4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藺以光攝
正是在不斷磨刀的基礎上,耿家盛對車刀的角度、材質有了更深的認識,為他後來不斷改造車刀、改進工藝提供了條件。他幾乎年年都有一兩樣『改革』,自己最滿意的『螺紋加工快速返程法』,也是在不斷的生產實踐中琢磨總結出來的。這項2006年的發明,可以提高30%的生產效率,已經申報國家專利。
『技術就是經驗的積累,必須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提高自己。』耿家盛說,自己拿到圖紙後會習慣性地去找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不斷地改進。除此之外,他還利用休息時間學了鏜床、鑽床等加工技能,並自學CAD制圖,成為一名技術全面的加工能手。
談精神:人品比做事更重要
從技校畢業的油漆工到加工行業的一把刀,從一名學徒到一位『名匠』,耿家盛用30多年的執著與堅守詮釋了工匠精神。
『首先要愛崗敬業,只有甘於寂寞,堅持幾年、幾十年在崗位上工作纔會有創造發明和技術革新。』耿家盛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從2003年參加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獲得名次起,耿家盛已經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這些年,面臨企業效益下滑等現實,耿家盛卻多次拒絕其他企業的高薪聘請。

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耿家盛在他帶隊研發的生態環保廁所的模型前(9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藺以光攝
『做人要有感恩之心,企業有困難我就走了不道德,父母也不會允許我這樣做。』耿家盛說自己從進廠到成為高級技師用了20年,企業為自己搭建了很多平臺,造就了自己的人生,不能因為企業困難而自己『翅膀硬了』就一走了之。
早在昆明重工的前身——昆明重機廠建廠時,耿家盛的父母就來到廠裡,他的哥哥弟弟都在這個廠裡工作。耿家盛的父親耿鼎曾經擔任過昆明重工的總工程師,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我的一生都在傳承父輩的技術、思想和對人生的要求。』看著父親從一名一線工人成長為行業的行家裡手,也耳濡目染父輩們對手藝技術精益求精、重視人品甚於纔華,耿家盛認為自己受益匪淺。
『我一直記著兩句話:天乾餓不著手藝人、人品比做事更重要。』耿家盛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術傳授給車間同事以及自己的徒弟。他認為,人纔是企業寶貴的財富,也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