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譚異超:花甲之年『出山』 復興千年長沙銅官窯
2017-10-11 17:56:11 來源:紅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按:今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對如何在新形勢下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昇文化軟實力作出具體部署。

  為此,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與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聯合組織開展『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9月26日起,湖南省委網信辦、長沙市文廣新局聯合紅網文化頻道,以圖文、視頻、H5等形式,推出長沙非遺系列報道,全面展示非遺之美、非遺傳承人和保護工作者的精氣神。

  『走進小樓成一統。』長沙望城區銅官鎮『銅官國際陶藝村』內的五行藝術藏館,是陶藝大師譚異超的工作室。『超級黃金周』期間,他每天閉門潛心創作。圖為創作《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陶塑作品。

  明年是『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55周年,作為雷鋒家鄉人,譚異超大師想借助陶塑藝術的形式,讓雷鋒形象深入人心,倡導大家弘揚雷鋒精神。圖為創作《雷鋒》陶塑作品。

  在銅官鎮的窯火陶城文化廣場的陶然亭內,陳列著陶藝大師譚異超的代表作彌勒佛《不看、不聽、不說》,供游人們駐足欣賞。該作品曾獲第七屆『中華工藝優秀作品獎』。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蔡娟長沙報道

  它是杜甫詩歌裡的石渚窯,在時光淘洗中顯現出歷久恆新的光芒。

  今年5月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讓千年沈船『黑石號』和『長沙銅官窯』迅速走紅,勾起人們對於中國陶瓷史『湖南篇』的記憶。

  『「黑石號」出水的大量長沙銅官窯瓷器,印證了唐代長沙銅官窯的繁榮與興旺,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自信和銅官匠人精神。』『超級黃金周』期間,從湖南省長沙市城區出發,沿著湘江往北30公裡,在望城區銅官鎮『銅官國際陶藝村』五行藝術藏館內,紅網時刻新聞記者專程采訪了湖南省陶瓷藝術大師譚異超。

  2016年榮膺『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今年剛剛入選長沙市第三批市級非遺傳承人,作為『國字號』非遺項目——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現年72歲的譚異超老先生本可以利用『超級黃金周』8天假期在家修養、享享清福,但他就是閑不下來,過成了一個『超級加班周』,每天騎著電動車往返於家和工作室之間,閉門潛心創作陶塑,精神頭絲毫不輸年輕人。很難想象,他已是古稀老人。

  『復興銅官陶瓷產業,讓長沙銅官窯重返世界舞臺。』這是陶藝大師譚異超的畢生追求,也是數以萬計銅官陶藝匠人們的共同夢想。

  圖為譚異超和陶瓷作品《荷塘情趣》,於2016榮獲第六屆『大地獎』評比金獎。今年6月29日至7月3日,『感知中國·湖南文化走進芬蘭』活動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該作品作為長沙銅官窯的15件代表作之一,在芬蘭展示期間受到了芬蘭民眾和華人華僑的高度關注和廣泛喜愛。

  圖為譚異超和陶瓷作品《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獲2014年全國『金鳳凰』創新作品設計大賽優秀獎。

  堅守千年非遺技藝,制陶六十載屢克科研難關

  『窯』望千年,因泥而興。

  長沙銅官窯是世界釉下多彩發源地,中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曾出口29個國家和地區,1998年印尼勿裡洞島發現的『黑石號』沈船裡的6萬多件文物,其中有5萬餘件是銅官窯瓷器,銅官窯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2011年,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千年陶都』銅官鎮,蘊藏著無數的工匠技藝。千百代泥匠陶工在這裡繁衍生息,歷經口授心傳、精耕細作,長沙銅官窯陶瓷燒制技藝得以傳承至今。『銅官不大,但是家家戶戶都有手藝。』譚異超說,銅官人的生活離不開陶瓷,銅官人不僅以此謀生,還把陶瓷真正融入了生活、做成了藝術,『蓋房子用的琉璃瓦、窗花欄杆、瓷磚,坐的瓷凳、家裡的水缸,吃飯喝水用的碗碟茶具,還有很多很多,他們都成了我們世世代代不能離開的物品』。

  譚異超,1945年出生於銅官陶瓷世家,從事陶瓷科研及創作設計工作近60年。原任湖南省銅官陶瓷總公司研究所副所長、湖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湖南省陶瓷工藝大師。從1962年至今,一直從事陶瓷工藝設計和工藝美術的造型、釉下彩繪、釉下花紙等創作,相繼完成了『精細鐵?器』『白?器』等重大科研項目,多次榮獲國家、省、市重大科技成果獎、創新發明獎、優秀作品獎。

  曾經稚氣的陶藝小學徒,如今已是白發先生。作為大師級陶藝人,譚異超一生榮譽無數。他設計創作的《精細鐵?器15頭咖啡具》榮獲首屆全國輕工業博覽會金獎,並且多次作為國禮,由國家領導人贈送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他研制的《黑裡紅藝術釉》獲湖南省政府頒發的重大科技成果獎;大型彩釉?器壁畫《中國姑娘》獲1987年長沙科技成果獎,並安裝在郴州市中國女排訓練基地;大型陶塑《鷹》1986年安裝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2013年為紀念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領銜設計創作的《意氣風發——青年毛澤東藝術陶雕像》,榮為望城新名片、長沙新禮物,廣受各界好評;陶瓷作品《荷塘情趣》於2016年榮獲『大地獎』評比金獎。

  這個『超級黃金周』,盡管銅官鎮游人如織、不時有客造訪,譚異超的注意力從沒離開《雷鋒》《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兩件主題陶塑作品,終日與一堆陶土、幾把工具刀為伴。雖然他的雙手、指甲縫裡、衣服袖口沾滿了黃色陶泥,但正在創作的兩件泥稿卻被刻畫得光潔流暢、朴拙傳神。

  『望城是雷鋒的故鄉。雷鋒的「釘子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刻苦鑽研,其實與「匠人精神」的內涵是一致的,我們銅官陶人應該認真學習並大力弘揚。』明年是『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55周年,作為雷鋒家鄉人,譚異超希望通過陶塑藝術的三維立體效果,展現雷鋒的光輝形象,讓雷鋒精神深入人心,讓更多人了解長沙望城和銅官窯文化。

  這些天,譚異超的案頭上擺滿了關於雷鋒的書籍、雜志和資料。除了熟悉雷鋒事跡,他還在讀雷鋒日記,『只有把對雷鋒的真情實感帶入創作中,作品纔能傳神。』譚異超一邊比照著雷鋒的資料照片,一邊輕握黃楊木刀在陶塑新作《雷鋒》的泥胎上仔細修理紋路,刀削泥落,技藝精湛。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但是誰也沒見過孔子,他的塑像比一般的作品難做。』另一件正在制作的陶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是譚異超的經典代表作,曾受到各界人士好評,獲2014年《金鳳凰》創新設計大獎優秀作品獎。譚異超說,之前參照的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先師孔子行教像》,這次想結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澤棉的作品《孔子》再進行完善,『想把孔子的神韻刻畫得更好一點,彌補之前的一些不足。』

  譚異超手中展示的瓷碗,是他仿制的『黑石號』沈船文物中長沙銅官窯的青釉陶器。青釉陶器,是長沙銅官窯的一大特色。

  『銅官國際陶藝村』景區內的旺興窯,是一條沿山坡建造的『龍窯』。歷經千年的銅官窯,老藝人一直沿用古法,堅持用柴火燒制陶器。隨著氣窯、電窯的普及,柴燒土窯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成為全新的旅游景點。

  相傳,舜帝是中國陶器的發明者,窯工們尊其為窯神。在『銅官國際陶藝村』景區的旺興窯,譚異超為紅網記者介紹銅官古鎮祭拜窯神的老習俗。

  沿續中華文脈,融『長沙彩』與詩畫藝術於一體

  作為制陶60年的非遺傳承人,譚異超對銅官窯的歷史淵源自然很熟悉。他說,相傳舜帝是中國陶器的發明者,窯工們尊其為窯神,長沙望城生產瓷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200年前的堯舜時期。

  『海上陶路源銅官。』譚異超介紹,人們說起中國的陶瓷出口,或許會想到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將景德鎮產的青瓷遠銷並傳播到亞洲、非洲各國。而比鄭和下西洋還早700多年前,是唐代長沙銅官窯的瓷器出口,並闖蕩出了一條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1998年『黑石號』唐代沈船打撈出來的約57500件長沙銅官窯器物,印證了千年之前長沙銅官窯的蓬勃與興旺。

  『南青北白長沙彩』,這是唐朝中末期民間給予銅官窯的美譽。『長沙彩』,指的就是釉下多彩。長沙銅官窯因其首創釉下多彩而聞名於世,創燒的銅紅釉為罕見之物。

  著名考古學家周世榮曾將長沙銅官窯彩瓷比喻為『像一位絢麗多彩、纔華橫溢、國色天香的湘妹子』。長沙銅官窯彩瓷打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什麼是釉下多彩?譚異超介紹,就是『一器多彩』,在同一個瓷器上的釉下繪制多種顏色。長沙銅官窯瓷器的胎質較粗,根據科學檢測,其胎中氧化鐵含量大於1.5%,致使胎體白度不高,為了提高瓷器的外觀質量,銅官窯瓷匠多在胎上施一層白色粘土,俗稱『化妝土』,再用釉料在化妝土上涂畫,最後罩上一層透明的青釉,以保護釉料顏色。

  離長沙銅官窯不遠的書堂山,相傳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父子讀書處,至今仍有『洗筆池』等遺跡。在鑽研陶藝之餘,譚異超最大的愛好就是練習書法、讀古典詩詞,並且寫得一手純正的『歐體楷書』。

  在譚異超的陶瓷作品裡,融入了大量唐詩和書畫元素,『以瓷作畫、以畫入瓷、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是譚異超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譚異超嘆息,這首動人的銅官窯瓷詩《君生我未生》,是唐詩的『棄兒』,並未收錄在《全唐詩》中。他繼續說道,唐代銅官窯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繪畫、諺語等融入到瓷器之上,不僅首創陶瓷裝飾藝術,更展示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功底,『瓷詩記錄了大量的民間詩歌,給今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今年年初,5位陶瓷藝術愛好者遵循最傳統的拜師禮儀,拜譚異超為師。平時,譚異超會進行定期的授課和不定期的上門指導。圖為徒弟、『金手指』傳人沈穎利(前排右一)的陶藝工作室內,譚異超熱心地教授手工拉坯技法。

  譚異超來到徒弟、『金手指』傳人李忠武的工作室內喝茶,對仿古陶器的制作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花甲之年再出山,致力銅官陶瓷產業復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活態靈魂』,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碼。然而,在上世紀末,長沙銅官窯非遺技藝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一度瀕臨斷代、失傳的困境。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銅官陶器由於跟不上時代的節拍、銷路嚴重受阻,陶瓷企業紛紛倒閉,以致大批的銅官陶工到廣東等發達地區謀生。直到2009年,望城區政府花大力氣重振銅官制陶業,重修了銅官古街,並邀請散落各地銅官陶藝人回鄉創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銅官纔逐步走上陶瓷產業的復興之路。

  2005年,譚異超60歲。做了一輩子的陶,原本打算退休到長沙頤養天年的他,在望城區、銅官鎮等各級政府的挽留下,重新『出山』。這次,譚老拿出畢生積蓄回歸創業,率先投身到長沙銅官窯的產業復興中。這一忙,又是12個年頭。

  創建『五行藝術藏館』個人工作室,管理銅管陶瓷科技公共服務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張羅銅官老街的『異超陶藝』門店……譚異超一面為重振銅官陶瓷產業奔走呼吁、身體力行,一面積極參與長沙銅官窯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讓祖輩傳下來的陶藝絕活得以賡續。他熱心於陶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陶人們提供技術幫助和服務,供應泥料、釉料、色料、石膏、模具等,解決生產急需品,並與同行一起攻克技術難題。

  『銅官的發展勢頭好,景德鎮有「景漂」,銅官現在也有「銅漂」了。』譚異超告訴記者,隨著近年來銅官陶瓷產業的復興,大量外出的銅官陶瓷人纔回鄉創業、就業,醴陵、佛山、安徽等地的陶藝家們也紛紛來銅官開店辦廠。目前,銅官已有陶瓷類小微企業100多家,多為作坊類型。

  現在的銅官,手藝人又開始『吃香』了,『手上有活』的陶人薪酬可以月入過萬。漫步於古香古色的銅官古街,陶瓷、文創店鋪鱗次櫛比,陶藝商品琳琅滿目。『超級黃金周』期間,『銅官玩陶』,作為『湘江古鎮群』的全域旅游品牌的亮麗名片,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來、流連忘返,並大力推動著銅官鎮經濟社會全方位發展。

  『銅官發展起來了,陶瓷業重新振興了,陶藝人看到了希望,都願意留在這一行。這樣,長沙銅官窯非遺傳承就能後繼有人。』譚異超深感欣慰。今年年初,他收了5名入門弟子,既有藝術生,又有博士生,都是高素質的傳承者,其中兩位弟子沈穎利、李忠武,今年5月被評為長沙文創十大工匠第二屆『金手指』傳人。『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之所以從唐朝傳承至今,靠的正是師傅帶徒弟的方法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譚異超說。

  接下來,關於長沙銅官窯非遺傳承工作,譚異超給自己列了一個『清單』:繼續收徒,傳承長沙銅官窯非遺技藝;開辦『長沙銅官窯非遺傳習所』,長期對外授課,歡迎從事陶瓷技藝、熱心於銅官陶瓷技藝傳承的朋友來免費學習;籌建『陶藝體驗中心』,希望通過娛樂休閑的方式,讓游客們體驗拉胚、陶塑等陶藝工序,在玩樂過程中增強下一代對於長沙銅官窯非遺技藝的感性認識;舉辦非遺展覽,更好地對外傳播銅官窯文化、銅官鎮歷史。

  『我們不僅要繼承銅官窯的技藝,更要繼承「長沙銅官窯精神」,那就是匠心和創新!』譚異超說,正是唐代銅官窯人『敢為人先』首創釉下多彩,纔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任編輯:王傲

【專欄】十九大時光

【專欄】喜迎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