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改革·印記】誰讓我們的餐桌多了條魚
2017-10-06 20:29:19 來源:觀察者網  作者:竇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吃河鮮不難,吃海鮮也不再難

  淡水魚之外,中國的水產養殖人也早早開始探索海鮮的養殖。上世紀50年代,黃海水產研究所就開始研究對蝦養殖,從對蝦高效養殖、配合餌料開發、全人工繁殖等環節進行攻關。上世紀80年代,『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獲得成功,使我國對蝦養殖業進入到規模化時期,掀起了我國海水養殖業的第二次浪潮,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該成果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特別獎金獎。

  人工養殖的對蝦

  如今,鰻魚苗仍有『軟黃金』的稱號,也正是因為魚苗的人工繁殖技術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只能捕撈野生的魚苗進行養殖。實際上,我國對鰻苗人工繁殖問題也非常重視,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被列為五五、六五、七五、八五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目前在世界范圍內仍處在領先水平。2010年,日本第一次完全人工繁殖日本鰻鱺獲得成功,但是離產業化仍有相當距離。

  就在兩月前,又一種魚類接近人工養殖成功的新聞再次驚動了吃貨。

  帶魚的美味,也一直被吃貨們所念叨。漁民捕撈這種魚類的歷史非常長,但漁業專家一直想攻克馴養技術,道路非常曲折。帶魚有著『離水即死』的魔咒,別說人工飼養,連老漁民都幾乎沒見過活的帶魚,國內也沒有養活帶魚的記錄。

  這個世界性的大難題,被浙江的舟山水產研究所攻克了。

  東海有四大著名的海產是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和帶魚,除了帶魚,其他三種的養殖技術早已被人類攻克。人們現在能夠吃到物美價廉的大黃魚,人工養殖厥功甚偉。

  帶魚生活在深海,帶魚一般是遠洋拖網從深海捕撈上來的,上岸就死了。而且帶魚是洄游魚類,根據水溫的變化,每年千裡大遷徙,在近海和遠洋,以及南方的東海和北方的黃海、渤海之間游動。人工無法提供這樣的洄游環境。

  此外,帶魚體表沒有大的鱗片,容易受外傷,帶魚生性凶猛,同類之間互相殘殺,這些都給人類養殖帶來了困難。

  舟山水產研究所所長徐志進介紹,他們慢慢馴化帶魚,改變它的習性,就像野雞變成家雞一樣,習性完全變了,這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人工養殖的帶魚(舟山水產研究所供圖)

  如果順利,明年上半年這批帶魚可以長到七八十厘米長,性腺成熟,進入繁殖期。雖然離產業化可能還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努力,但就像中國目前還在人工培育松露一樣,足夠給吃貨們留下想象的空間。

  ………………

  除了直接的魚蝦蟹養殖技術,還有很多和水產養殖相關技術的突破也保障了養殖業的穩產、增產、高產,如70年代開始出現的水產養殖用葉輪式增氧機,90年代的鹽鹼地水產養殖技術、淺水海灣養殖容量、生態優化技術、規模化養殖技術等。每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名單上,我們也總是不難發現和水產養殖相關的技術突破。

  如今,隨著時光的流逝,『中國多寶魚之父』雷霽霖院士、『中國扇貝之父』張福綏院士、『養魚院士』劉筠等都已經離我們遠去,作為吃貨,我們至少也要為他們上一束心香。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范大學原副校長劉筠,2015年1月去世。

  從『誰來養活中國』到『水產養殖業的巨大貢獻』

  60多年來,我國水產業走出了一條『以養為主』的發展道路,不但成為世界水產總產量第一的國家,而且是世界上惟一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的水產大國,目前,我國養殖產量佔水產品總產量的70%。

  1994年,美國糧食研究所的學者萊斯特·布朗(Lester R.Brown發了一篇文章《誰來養活中國?》,文中大膽預測:中國未來食物消費趨向不可逆轉的情況會越來越明顯,他們正在走西方曾經走過的路,沿著食物鏈向上,注重肉類食物的消費,而間接消耗掉大量的糧食。到2030年,全球將沒有足夠的糧食來『養活』中國。

  2008年布朗來華,並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雖然仍然沒有改變他的觀點,但他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是計劃生育和淡水漁業。在過去30年中,中國的淡水漁業取得長足的發展,對世界是一個重大貢獻。斯特·布朗認為,世界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情。中國是世界漁業大國,水產養殖產量佔世界養殖總產量的68%,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大量優質蛋白質,還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近40年來,我國致力於對特種水產品的養殖、繁殖技術的研究以及特種水產品種類的引進和馴養,在貧困地區通過推廣成套的綜合養魚技術,使千家萬戶擺脫貧困,走上富裕道路。布朗曾在考察無錫淡水中心時興奮地說:『中國真了不起!』 。

  近三十年來,全世界水產品增量中有一半來自中國。世界水產養殖總產量的約70%來自中國。自2002年起,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水產品貿易大國。我國還是世界水產品來(進)料加工貿易的主要基地,在國際市場分工中佔據重要地位。

  2008年,我國水產品產量4896萬噸,是1949年的108倍。漁業產值在大農業中的份額由建國初的0.2%提高至10%左右,是大農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水產品人均佔有量由1949年微不足道的1公斤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36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倍,水產蛋白人均消費量由幾乎為零提昇到目前佔人均動物蛋白消費量的1/3左右,有效改善了城鄉居民的膳食結構,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

  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使得我國漁業二三十年來在增長方式上發生了質的轉變和突破,從以捕撈為主轉向養殖為主,從『牧漁』變成『家養』,這是其他農業產業要花費上百年、上千年纔完成的過程,改寫了世界漁業的發展史和文明史,更是了不起的貢獻。

  今年2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漁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國漁業經濟在保持『量』穩定的同時,『質』正在提昇。2016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與2015年持平,達6700萬噸,人均佔有量約49公斤。

  這些大數據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怎樣體現?

  現在猶記得2011年,我去甘肅最靠西北的小縣城當志願者,那是戈壁灘上的乾旱地區,我卻仿佛身處江南『魚米之鄉』。縣城的餐館並不缺魚,當地的兩個大水庫提供了豐富的淡水魚。有一次聚會甚至擺上了全魚宴,一桌上了十幾種魚。

  回到開頭鮮不鮮的問題,在我家鄉的東部一座濱海小城,野生鮑魚120多元一斤,養殖鮑魚,半個巴掌大的不到10塊錢一個,鮮不鮮,還是問題麼?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改革·印記